以從功效言為主,共21條。稱“清心神”者有《隨息居飲食譜》;稱“清神”者有《飲膳正要》、《本草綱目拾遺》和《中國醫(yī)學(xué)大辭典》;稱“除煩”者有《東坡雜記》、《茶譜》(錢氏)、《本草綱目拾遺》、《隨息居飲食譜》和《甌江逸志》;稱“滌煩”者有《茶經(jīng)》、《唐國史補》和劉禹錫《代武中丞謝新茶》。中醫(yī)理論認(rèn)為:“心主神明”,因于心火旺盛或心氣虧虛則“陽浮于外”,送出現(xiàn)煩、悶等癥狀;嚴(yán)重者,驚、厥、癲、痛等也會發(fā)生。又,神不安于宅,則意亂、健忘,故稱“悅志”者有《神農(nóng)食經(jīng)》和《千金方》;稱“久食益意思”者有《華陀食論》;稱“益思”者有《茶譜》(毛氏)和《茶經(jīng)》(張氏);稱“能誦無忘”者有《述異記》;稱“使人神思闓爽”老有《本草綱目》,稱“破孤悶”者,有唐代盧仝詩;稱“醒神思”者有《調(diào)燮類編》。
從主治言者有“體中煩悶”(一作“憤悶”)者,見于晉代劉琨《與兄子南兗州刺史演書》與唐代溫庭筠《采茶錄》,僅此2條。
古代詩文中,亦多論及茶的安神功效。如:宋代趙佶《大觀茶論》之“祛襟滌滯,致清導(dǎo)和”,明代許決紓《茶疏》之“常飲則心肺清涼,煩郁頓釋”。宋代蘇武《寄周安儒茶》:“意爽飄若仙,頭較快如沐”與沈遼《謝德相惠新茶》:“一泛舌已潤,載啜心更愜,不唯豁神觀,亦足暢煩諜”等。
茶的安神方劑,有以下4種:
《圣濟(jì)總錄》姜茶散方:“治霍亂后煩躁、臥不安,干姜(炮為末)二錢七,好茶末一線七,上二味,以水一盞,先煎茶末令熟,即調(diào)干姜末服之”。
《周益生家寶方》:“治羊癲風(fēng),經(jīng)霜老茶葉一兩,為本,用生明礬五錢為細(xì)末,水泛丸,朱砂作衣。每服三錢,白滾湯送下”。
《摘玄方》:“風(fēng)痰癲疾,茶芽、梔子各一兩,煎濃汁一碗,眼良久,探吐”。
《孺子方》:“療小兒無故驚厥,以苦茶、蔥須煮服之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