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年6月,國家公布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,武夷巖茶(大紅袍)制作技藝以手工技藝中唯一的制茶工藝被列入其中,陳德華被授予“武夷山市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武夷巖茶(大紅袍)制作技藝傳承人”的稱號。
“盈虛自有數(shù),盛衰豈無憑;擔當生前事,何計身后評。”這四句話飽含了茶人陳德華對生活的態(tài)度,如今仍然執(zhí)著地追求大紅袍完美品質的他,希望讓大紅袍的完美巖韻真實地抒寫武夷巖茶的風韻展現(xiàn)在廣西,傳遞給熱愛大紅袍的茶客。
“大紅袍之父”陳德華:第一個無性繁殖培育成功“正本”大紅袍茶樹;第一個研制成功大紅袍商品茶;第一個恢復傳統(tǒng)武夷龍團鳳餅緊壓茶,制成大紅袍茶磚;也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大紅袍傳統(tǒng)工藝技能代表性傳承人……
《武夷茶韻1385》頂級大紅袍
冬日的南寧,正值凄風冷雨的上午,當《食尚》記者攜著一連串陳德華的頭銜,懷著既興奮又尊敬的心情,探尋“大紅袍之父”陳德華,聽他講述“三個第一”,講述茶人在茶里所凝聚的濃濃深情,他會將你身上的嚴寒驅走,留給你的是香而不溢的悠悠茶香。
結緣大紅袍
在廣西武夷山市北斗巖茶研究所里,記者看到如大紅袍深沉、樸實,有巖石般骨頭個性的陳老,談起結緣大紅袍的過往,這位滿身浸潤著茶之深情的老人,感慨萬千:武夷山大紅袍自上世紀60年代初 “神秘”地走出九龍窠后,歷經(jīng)20多年,繞了一個大圈,又秘密地回到武夷山。陳老說,1985年他參加福建省茶葉科學研究所50周年所慶活動,私下向自己的大學同學、省茶科所培育室主任黃修巖提出,希望帶幾株大紅袍茶苗回武夷山種植。黃修巖看著20年前曾被拒絕過一次的陳老,這一次被他難舍的大紅袍情結打動了,就因“為了武夷山茶業(yè)的大局,我會把它當做一件大事來辦好的”,這次同學很爽快地答應了,把五株正本大紅袍茶苗帶給了陳老。
大紅袍回“娘家”
如獲至寶的陳老,把茶苗包裝好隱蔽地帶回了武夷山。為了能讓大紅袍無性繁殖成功,陳老開始緊鑼密鼓地研究九龍窠的地理環(huán)境,發(fā)現(xiàn)武夷山的日照短,多反射光,晝夜溫差大,巖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滴流。這種特殊的自然環(huán)境,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。陳德華費盡心力,在御茶園找到一個類似的生長環(huán)境。這五株正本大紅袍茶苗完好地種在御茶園名叢觀察園中。此后,陳德華秘密囑托茶科所技術人員李秀華同志悉心照料。經(jīng)過陳德華的繁育、推廣,武夷山從此才有了無性繁殖的大紅袍。陳德華成為第一個無性繁殖培育成功 “正本”大紅袍茶樹的茶人。
對于尋常百姓來說,想要品嘗九龍窠絕壁上那6棵母株大紅袍,每年只能產(chǎn)幾百克茶葉,簡直就是一種奢望。陳德華引回大紅袍母樹穗苗,成功地進行無性繁殖后,武夷山大紅袍才開始大量種植,名聞天下的“大紅袍”也由此獲得了第二次生命!
研制成功商品茶
接著,陳德華親自拼制了幾百斤成品茶,并自己設計香煙盒大。亢15克)的外包裝。1990年10月,陳德華前往安徽農(nóng)業(yè)大學拜訪中國著名茶人陳椽教授,懇請他為大紅袍題字。喜歡武夷巖茶的陳教授,欣然命筆,為武夷山茶葉科學研究所題寫“大紅袍,八三茶人陳椽題”。從此,陳椽教授的題字從1991年開始使用,如今已成為武夷巖茶“大紅袍”的特有標志。第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