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唐代,從諗禪師對來訪的人總是說一句話“吃茶去”。到了宋代,圓悟禪師把吃茶提升到更高的層面,提出了“茶禪一味”的哲學(xué)命題。禪師們把吃茶作為研究禪學(xué)的一個重要載體,甚至把吃茶當(dāng)成禪學(xué)的一部分,通過吃茶,悟出禪意。所以,古人吃茶以獨飲為最高境界,吃的是禪茶。在這種文化背景下,普普通通的吃茶從物質(zhì)層面被炒作到了精神層面,從老百姓開門“柴米油鹽醬醋茶”七件事,到文人雅士“琴棋書畫詩酒茶”七件寶,吃茶成為了中國人的物質(zhì)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現(xiàn)代人吃茶并沒有那么講究,主要是休閑,八小時以外,邀三五位朋友到茶館小坐,想怎么吃就怎么吃,想吃什么茶就吃什么茶,白茶、紅茶、綠茶等應(yīng)有盡有,任你挑;早茶、午茶、晚茶形式多樣,任你吃。茶文化博大精深,茶成了中國人的國飲。
我曾在紅茶和烏龍茶的發(fā)源地武夷山工作了五年,起初并不吃茶,原因是浪費時間、浪費金錢、你喝我喝的杯子不夠衛(wèi)生。一天,時任武夷山市委書記張建光跟我說:“不會吃武夷巖茶,就不懂武夷文化”,還送了兩盒大紅袍給我。為了了解武夷文化,我在辦公室里配備了一套上好的茶具,一有空就學(xué)著吃文化茶,四五年下來,茶吃了不少,但茶文化卻沒有多大長進(jìn),以至于三年前答應(yīng)張建光書記的一篇茶文章遲遲寫不出來。
武夷山的茶葉品種繁多,有以茶樹生長環(huán)境命名的不見天、過山龍等;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肉桂、十里香等;有以神話傳說命名的大紅袍、鐵羅漢等。此外,還有產(chǎn)自保護區(qū)的紅茶,如金駿眉、正山小種等近千個品種。為了搞懂茶文化,我多次到“三坑兩澗”和桐木村等茶山茶場,與著名的“三劉一王”等茶人交朋友,吃茶聊天,聽他們講茶;還經(jīng)常陪客人去“大茶壺”吃金佛手,看駿眉令;去茶博園看茶史,觀武夷印象;去天星村看斗茶,觀表演;去御茶園看十八道茶藝表演,茶女演繹的是人生,嘉賓吃的是道茶。
吃茶是武夷山一道亮麗的風(fēng)景線,“千年儒釋道,萬古山水茶”,“大紅袍,紅天下”等橫幅標(biāo)語隨處可見,大街小巷,城里鄉(xiāng)下,茶葉店鋪天蓋地,無論你走進(jìn)哪家店鋪,店主都會熱情地請你吃茶。旅游是武夷山的支柱產(chǎn)業(yè),游客一旦吃了生意茶,一般都會買一些上好的大紅袍,價格高低,那就要看你吃茶的功夫了。
到機關(guān)單位、工廠學(xué)校乃至部隊營房辦事,遇到熟人,必先吃工作茶,然后再辦事,如果碰到一泡好茶,水厚、香正、甘爽、味活俱全,吃著吃著就開始斗起茶來,等吃到甘味生津,唇齒留香,陶醉在巖韻和蘭香中時,下班的鐘聲早已響過。在這種氛圍里,不會懂茶也會吃茶,吃多了,自然就懂了。如果你想吃好茶,不妨在清明節(jié)前后去一趟武夷山,這是制茶的最佳時節(jié),茶香彌漫著整個武夷山。九龍窠是武夷山最負(fù)勝名的吃茶處,涓涓溪水,薄霧縹緲,鳥語花香,一邊聽“武夷第一泡”講茶,一邊吃大紅袍茶,一邊看懸崖絕壁上的六棵大紅袍樹。
吃完茶,在返回度假區(qū)的途中,趙樸初先生的“千言萬語,不如吃茶去”又在腦海里回蕩。
明天再去吃茶…… (陸永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