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黃賢庚(武夷山)
茶的歷史是茶文化的重要內(nèi)容。
武夷山何時有茶,說法不一。有的說遠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;有的說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;筆者認為當(dāng)在西漢。
“遠在周朝”者說:《華陽國志》的“巴志”中的“濮”“正與武夷山船棺葬之族屬閩濮族考證相同”,以此說明“商周時建茶(含武夷茶)已和巴蜀茶一道作為貢茶而問世了!薄矮I茶的老人就是武夷君,也就是閩濮族君長”。
讀晉代常璩《華陽國志》,其“巴志”中寫到“武王既克殷,以其宗姬于巴”。就是說,周武王打敗殷紂王后,封其宗姬于巴。自此就了巴國。據(jù)查考當(dāng)時的巴國疆土大約是:東至今重慶奉節(jié),西至今宜賓,北接今陜西漢中,南臨今湖南常德。該域離閩地甚遠。所以周朝時就有武夷茶、并作為貢品之說是缺乏根據(jù)的。有明顯的“競古”嫌疑。
武夷茶“見于南北朝”之說者,主要是根據(jù)清國子監(jiān)正銜、江蘇金壇人蔣蘅的《晚甘侯傳》。蔣引用唐職方郎孫樵的《送茶與焦刑部書》中的武夷茶名--晚甘侯,并用擬人手法撰寫了《晚甘侯傳》。曰“晚甘侯,甘氏如薺,字森伯,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鄉(xiāng)……”文中講的主要是宋代的武夷茶,只有一句寫到“先是森伯之祖,嘗與王肅善”。此句意思是:晚甘侯的祖先森伯,曾經(jīng)與南齊善于茗飲的大官人王肅很友好。但是至今尚未見到王肅有贊賞、評說武夷茶的詩文,也沒有見到南北朝時朝廷與武夷山的往來和當(dāng)時武夷茶記載。因此僅以一句話說明武夷茶傳說于南北朝顯得單薄。
筆者認為,同是作為擬人法散文,宋蘇軾的《葉嘉傳》內(nèi)容就豐富多了。這篇約1600字的古文,把武夷茶名為“葉嘉”,意為葉子嘉美。葉嘉的曾祖茂先好游名山,游到武夷山“悅之,遂家焉”。當(dāng)時有位任漢武帝近臣的建安人,把葉嘉舉薦給漢武帝,即得帝欣賞,待以名流禮遇。漢武帝還命學(xué)者歐陽高、大農(nóng)令鄭當(dāng)時、謀士陳平陪同之。其間雖有大臣貶嘉,但帝力排眾議,贊嘉如“清白之士”(時茶湯沫貴白)。凡遇到大小宴會,都要請嘉出場。并封之為“鉅合侯”,意即不隨波逐流者。受到重用。
最后,蘇軾贊曰:今居于閩中者,皆嘉之后代也。嘉以布衣遇天子晉爵封官,他竭力許國,不為身計,體現(xiàn)了嘉為民謀利的高風(fēng)亮節(jié)。
其實蘇軾是以擬人法來贊揚武夷茶及建茶。但文中的漢武帝讀陸先生(陸羽)“行錄”(茶經(jīng))一句,明顯把時間顛倒了,不知蘇軾是何用意?
蘇軾善用擬人手法狀物,如為硯臺立《萬石羅文君傳》、為江貝立《江瑤柱傳》、為陶器立《溫陶君傳》、為甘橘立《黃甘陸吉傳》,為杜仲立《杜處士傳》等。表達其對所賞識之物之情感。
900多年前的蘇軾以西漢為歷史背景,來描寫武夷茶,當(dāng)是有其道理的:
一是漢武帝曾于公元前110年,派兵攻打滅亡了建都于武夷山城村的閩越王余善,毀其城,遷其民,虛其地;二是漢武帝在公元前100年,在郊祭各路神祉時,又將武夷君列于其中,祭以“干魚”,以安撫閩越人。說明漢武帝在位時與武夷山有發(fā)生關(guān)系。同時在當(dāng)今武夷山市城村漢城出土的文物中,有茶壺茶杯,說明時人已有飲茶習(xí)俗。
由于至今沒有見到漢時武夷山產(chǎn)茶、制茶之史料,因此以上所述不足為學(xué)術(shù)之據(jù),將之作為傳說更為妥當(dāng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