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夷水仙:閩北烏龍數(shù)第一
福建水仙花名聲在外,武夷水仙茶名頭也不小。
就巖茶而言,武夷水仙屬于外來品種。武夷水仙,作為閩北烏龍茶中兩個花色品種之一,品質(zhì)別具一格,“水仙茶質(zhì)美而味厚”(《建甌縣志》1929年),“果奇香為諸茶冠”。今日武夷水仙已占閩北烏龍茶中的百分之六七十,成為閩北烏龍茶中的王者。
由來:水仙其實為“祝仙”
剛一接觸水仙茶的時候,腦海里顯現(xiàn)的總是漳州水仙花那凌波仙子姿顏,跟眼前茶甌里的烏黑干茶老是對不上號。其實這兩者可真的一點關(guān)系都沒有。
據(jù)載,武夷水仙始于清道光年間(公元1821年),是閩北較大的優(yōu)質(zhì)產(chǎn)品。所用的水仙種,發(fā)源于福建建陽小湖鄉(xiāng)大湖村的嚴(yán)義山祝仙洞。據(jù)1939年張?zhí)旄!端赡笜渲尽份d:“前八余年,清道光間,有泉州人蘇姓者,業(yè)農(nóng)寄居太湖……一日往對岸義山……經(jīng)桃子崗祝仙洞下,見樹一,花白,類茶而彌大……試以制烏龍茶法制之,竟香洌甘美……命名曰‘祝仙’……當(dāng)?shù)亍!,漸訛為今名——‘水仙’矣。”
1929年,《建甌縣志》也載:“查水仙茶出禾義里,大湖之大坪山,其他有嚴(yán)義山,山上有祝仙洞”。
檔案:一年采四季
水仙是無性系品種,半喬木型,自然生長樹高幅5米左右,葉色濃綠富光澤,葉面平滑富草質(zhì),葉肉特厚,柵狀組織雙層;花冠大,整齊美觀,開花不結(jié)實或極少量結(jié)實。采摘時按“開面”采,頂芽開展時,采三、四葉。正常年景分四季采摘,春茶(谷雨前后二、三天)、夏茶、(夏至前三、四天)、秋茶(立秋前三、四天)、露茶(寒露后)。每季相隔約50天。
制茶過程,做青階段一般烏龍茶基本相似。做青后的工序則有不同,閩南烏龍注重外形的卷曲緊結(jié),增加包揉工序與次數(shù)。閩北烏龍茶,為條形茶,不包揉。近來武夷水仙有的也增加包揉。殺青后的焙制工序,采用武夷巖茶的殺青與揉捻方法交叉實行,高溫水焙和文火慢烤的技術(shù)又有相異之處。
其制作工序是:萎凋(曬青或室內(nèi)萎凋)、搖青、殺青、揉捻、初烘(俗稱走水焙)、包揉、足火。
成茶條索沉重,葉端扭曲,色澤油潤暗沙綠,呈“青蛙腿”狀;香氣濃郁,具蘭花清香,滋味清醇回甘,湯色清澈橙黃,葉底厚軟黃亮,葉緣朱砂紅邊或紅點,即“三紅七青”。
武夷水仙曾有過光輝的歷史,清光緒年間產(chǎn)銷量曾達(dá)500噸以上,暢銷閩、粵、港、澳、南洋群島、新加坡、英屬婆羅洲和美國舊金山等地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