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天心巖九龍窠的“大紅袍”產(chǎn)地,巖壁上遺留的天心寺和尚所作“大紅袍”石刻,到今天天心村世世代代的制茶人,“天心”二字一直被譽為“大紅袍”是否正宗的標志。而當我們追溯“天心”二字與“大紅袍”的緣分時,才發(fā)現(xiàn)其實在武夷山的天心永樂禪寺,不僅是大紅袍傳說的起源地,而且還是烏龍茶制作工藝的起源地,這份因緣顯得尤為殊勝。
大紅袍傳說起源地
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始建于唐貞元年間,是武夷山最大的寺院,佛教“華胄八名山”之一。隋唐以來,全國寺院的收入除了靠香火和少量的施與,主要靠自給自足的田園經(jīng)濟。武夷山的天心永樂禪寺由于偏居山隅,周邊崖懸壑深,終年云霧繚繞,種植茶葉有著得天獨厚的優(yōu)勢。因此,種植茶葉成為天心寺的主要收入。
明初,福建籍舉子雷鎰進京趕考,途經(jīng)武夷山因中暑而昏厥于路旁,為天心寺采茶的僧人所救,并以濃茶入藥為他祛暑。雷鎰高中后立即回武夷山天心寺報答救命之恩,可方丈再三推辭說:“救你施主之命的并非老衲,而是天心禪茶,你就報答這些茶樹吧!庇谑牵祖劽撓聽钤叟诓铇渖,并三磕九拜以表感恩。從此“大紅袍”的故事不徑而走,傳遍了大江南北。
靖難之役后,明朝大將胡瀠來到武夷山,崇佛又嗜茶的他被武夷山的天心禪茶所沉醉,他親眼目睹了茶僧制茶全過程,聆聽了舉子報恩“大紅袍”的故事;鼐⿻r,胡瀠把天心禪茶帶回并進貢給皇上。明成祖正式詔封天心禪茶,為“大紅袍”正名,降旨天心庵“精耕勤灌,嫩摘細制,世代相傳,歲貢入京”,同時敕封天心寺為“天心永樂禪寺”。
在天心永樂禪寺里至今還完好地保存著兩塊圣旨碑和一對石龍,見證著這一段茶以寺名、寺以茶榮的歷史。“大紅袍”由此無可替代地成了武夷茶的代名詞。
發(fā)明烏龍茶制作工藝
武夷茶自宋、元開始列為貢茶時,都是以被稱作“龍團鳳餅”的茶團或茶餅進貢。明初,朱元璋推行休養(yǎng)生息政策,頒令罷造龍團,改制散茶。但散茶對茶葉的色、香、味、形有著更高的要求,因此茶葉制作工藝亟需改良。明末,黃山僧人入住天心永樂禪寺,專事制茶,并引入松蘿制法,以炒代蒸,做出來的茶葉雖然色、香、形俱佳,但略有苦澀之味,仍不盡理想。
1646年,清兵入閩,途經(jīng)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,恰逢采茶時節(jié),疲憊的士兵們一時找不到住所,干脆就睡在剛采摘的茶葉堆上。士兵走后,茶葉已變軟,部分葉片邊緣發(fā)紅。僧人們痛心不已,但又舍不得廢棄,只好照常制作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做出來的茶不但香高味濃,而且完全沒有松蘿茶的苦澀之味。原來,士兵們歷經(jīng)軍旅勞頓,在茶青上睡覺時難免展轉反側,這無意中完成了茶葉“做青”的工序,為茶葉起到了發(fā)酵的效果。而這恰到好處的“發(fā)酵”正是后來烏龍茶制作的點睛之筆。
制茶僧們經(jīng)過反復推敲和試驗,終于摸索出了一整套完整的制作工藝,包括萎凋(晾青、曬青)、做青(搖青、晾青)、炒青、揉捻、烘焙等五大環(huán)節(jié)。做青過程中,因鮮葉互相碰撞,葉緣細胞被擦傷破壞,改變了供氧條件而發(fā)生輕度氧化并呈現(xiàn)紅色;葉片中央部分則由暗綠轉淡綠再變?yōu)辄S綠,從而形成了“綠葉紅鑲邊”的獨特風采。炒青后的殺青葉,由于經(jīng)過反復揉捻,葉片由片狀卷成條索,而被揉碎的葉細胞所滲出的茶計又粘附在茶葉的表面,在沖泡時易溶于水,讓茶湯香高味濃。經(jīng)過這種工藝制作出來的茶葉狀呈條索,形同烏龍,俗稱“烏龍茶”。烏龍茶從此問世。
隨后,烏龍茶制法被武夷山的茶農(nóng)們所沿用,經(jīng)不斷完善,逐漸形成了武夷巖茶的標準制作方法。武夷巖茶從此聲名雀起。如今,武夷巖茶的傳統(tǒng)制作技藝已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
武夷巖茶的傳播者
由于閩南是南明政權的根據(jù)地,南明滅亡后,許多遺民被迫逃亡到江西上饒和武夷山一帶,報國無門的志士們紛紛遁入空門,先后隱逸武夷山中。一時間,武夷山中的每個寺院幾乎都有閩南僧人常住。他們普遍嗜茶,常在天心永樂禪寺舉辦茶宴,在一起宣習工夫茶藝,以茶談禪,以茶論道,以茶說經(jīng),成為傳播武夷山烏龍茶的先驅。在閩南籍僧人的傳播和推動下,烏龍茶制作工藝很快就傳到了閩南和潮汕,直接促進了安溪茶和潮汕工夫茶的興起。
清咸豐五年,臺南人林鳳池來閩考試,中舉后,乘興游覽武夷山,對武夷巖茶欽羨不已,向天心永樂禪寺老方丈表達了想引種武夷茶的愿望。老方丈便贈送武夷“青山烏龍茶種”茶苗36株,林鳳池攜苗而歸后,引種成功,并逐漸被移苗廣植,成為今日的凍頂名茶。
茶禪一味的天心寺
除了制茶,傳茶,天心寺早在唐宋時就有了一套以茶禮佛的儀規(guī)。每逢佛祖誕日,僧人們都要舉行盛大的“浴佛節(jié)”,以茶湯沐浴佛身的“洗佛茶”,供香客取飲,祈求消災延年。還時常舉行茶會或“茶宴”,用以招待施主與香客。此外,如供奉佛祖的“奠茶”、按照受戒年限先后啜飲的“戒臘茶”、全寺僧人共飲的“普茶”等等,名目繁多。后來天心寺還設置了專職的“種茶僧”、“制茶僧”,專司茶葉管理和制作,并設有“茶頭”,專門負責燒湯烹茶,門前配有“施茶僧”,為施主、香客、游人惠施茶水,還建有“茶堂”、“茶寮”,專門供僧人們討論佛理禪道,切磋經(jīng)論,招待施主賓客。
隨著茶和佛的密切滲透,茶漸漸成了參禪悟佛之機、顯道表法之具。詩僧貫休曾三度來訪武夷山,拜會扣冰禪師,二人把茶當酒,說佛論禪;朱熹也曾在天心寺問禪于來訪的大慧禪師。大慧禪師在焚香淪茗中悠然吐納,為朱熹指點迷津,從而為創(chuàng)立集儒、釋、道之大成的朱子學體系奠定了基礎。
今天的天心永樂禪寺繼承農(nóng)禪并舉的傳統(tǒng),廣辟茶園,以永樂茶坊為手工制茶基地,以天心禪茶居為窗口,繼續(xù)著和武夷巖茶的一世情緣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網(wǎng)絡實名:武夷巖茶、武夷山大紅袍
通用網(wǎng)址:武夷巖茶
武夷巖茶在線 www.wystea.com
2007-07-29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