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0 年武夷山恢復(fù)茗樅,發(fā)動四里八鄉(xiāng)的農(nóng)民貢獻茗樅,茶科所在御茶園開辟了五畝地種植武夷奇種,一共收集種植了165 個品種,包括陳德華“偷”回來的“大紅袍”。后來武夷山大面積種植的“大紅袍”,都源于陳德華從福安社口“偷剪”回來的這五枝。從1991 年市場上出現(xiàn)第一批商品化“大紅袍”開始,經(jīng)過20 年的種植推廣,碧水丹山間已有4 萬多畝新培育出的“大紅袍”茶園。“大紅袍”產(chǎn)量也從上世紀(jì)80 年代剛繁育成功時的20 噸,上升到2009 年的1700 噸。
2006 年,武夷山市政府決定對“大紅袍”母樹進行停采養(yǎng)護,而此時,“大紅袍”早已進入了規(guī);a(chǎn)。如今人們喝到的“大紅袍”,既保存了母樹的那種巖骨花香,又融進了新一代茶人們在制作工藝上的傳承與創(chuàng)新,甚至連沖飲的方式都成為了武夷山茶道文化里精彩的一筆。
聽陳德華講述如此戲劇化的傳奇故事,我突然感覺生活真是像一位高超的作家,居然能把故事編得如此精彩奇妙。不過我不禁又有些疑問:“大紅袍”這樣“嫁”出去又再“娶”回來,還是原來的“大紅袍”嗎?陳德華回答說:還是的。因為茶樹的不同品種的發(fā)芽期都不同,他們觀察了剪回來的茶樹的發(fā)芽期,和九龍窠那三棵茶樹無異,每年都是在那幾天發(fā)芽,后來大面積種植的“大紅袍”都是如此。
浸淫武夷山水幾十年,陳德華從開辟茶園、種植茶樹、繁衍茗樅到制茶做茶,一輩子積累了豐富的經(jīng)驗。看陳德華做茶是一種享受:上午,剛剛采摘下來的茶葉運到了陳德華實驗茶場的院子里,茶農(nóng)將茶青扔到陳德華手里的竹篩上,陳德華手臂輕輕一抖,茶青就均勻地攤在了竹篩上面。武夷巖茶制作工藝極其繁復(fù),一道一道地下來,茶人的心血就這樣浸透到了茶里。
武夷山尋茶,最終尋到的卻是自然山水間的一段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