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偶然的話題,讓我們有機會走進下梅,走到晉商萬里茶路的起點。
下梅,在武夷山的東面,距離我們住的度假區(qū)只有十幾公里的路程,本來接待我們的計劃中,沒有去下梅的,得永霖的提示,我們特意讓小劉為我們安排了此行。
果然不虛此行!青山環(huán)抱,溪流密布,江南式的古樸村落讓我們眼前一亮,還以為夢游到了江南的水鄉(xiāng)周莊。小橋、流水、人家、和那雕梁畫棟的古老建筑,猶如一幅天然畫卷,呈現(xiàn)在眼前。
下梅村落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好,具有獨特的風水意象,山護村落,水養(yǎng)邑人,山環(huán)水抱營造了一個封閉安寧型的村落。走進村內(nèi)那條明清兩代時期著名的茶市古街,溪邊古木青瓦的街市長廊,以及恢宏壯麗的鄒氏祠堂,和散落在胡同里的一處處深宅大院,讓人的感覺好像穿越了時代空間,似乎置身于書中記載的那些年代,聽著導游充滿自豪感的解說,心潮隨之起伏,心弦隨之撥動。
這曾經(jīng)是武夷巖茶外銷的集散地,各地的商賈云集于此,把收到的武夷巖茶裝載上船,從這里的梅溪駛出,駛向外洋,駛向東南亞,駛向歐洲諸國。據(jù)《崇安縣志》載:“康熙十九年間,其時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,盛時每日行筏三百艘,轉運不絕!
隨著電視劇《喬家大院》的播映,讓全國都知道了下梅,知道了晉商萬里茶路。當年晉商馬幫就是從這里開始,把武夷巖茶馱上馬背,運往北疆異域,從而連接起一條通往中俄邊界貿(mào)易城恰克圖的茶貿(mào)易之路。
茶葉貿(mào)易的繁榮,給小小的下梅村帶來巨大財富,也造就了一批富可敵國的大茶商。據(jù)說當年下梅的茶商鄒氏,一次都能借給朝廷白銀五億兩,可以撐起清王朝一半的國庫,其雄厚財力可見一斑。怪不得康熙、乾隆兩朝大清皇帝屢次下江南,到下梅選妃,與鄒家結親,這在滿漢不許通婚的大清朝歷史上,是絕無僅有的。看那座雄偉氣派的標志性建筑——鄒氏祠堂,就會知道當年的鄒氏家族多么富有,多么榮耀。
在我們一行人當中,恰巧也有一位姓鄒的,就是青島仁大職教中心的校長、茶藝師鄒碧瑩女士。一聽導游講解下梅村鄒氏家族歷史上的成就時,鄒老師立刻興奮的眉飛色舞,大有“祖上曾在這里輝煌過”的自豪感覺,看到鄒氏祠堂,激動的兩眼淚汪汪,一個勁地磕頭拜祖,拍照留念;在鄒家老齋院里喝茶,又要跟人家賣茶水的鄒姓小哥認親,還以為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堂弟。我們在一旁看著嘀咕:她的祖上到底是不是這里呀?不是老家是杭州嗎?!
下梅村子里的居民至今還保持著傳統(tǒng)的質(zhì)樸民風,當我們走進每一處有著歷史故事的老宅院,都能見到一戶戶人家安靜祥和地在里面生活著,對于游客的打擾,他們絲毫沒有抱怨和拒絕的表情,總是任由我們隨意進出,隨意參觀,就像家家院落里都能見到的一盆盆幽幽蘭花一樣,這里的居民在悠悠歷史的環(huán)境中,過著他們幽幽淡淡的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