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建茶起源于貢茶
貢茶是古代地方官府專門進獻給帝王或國君的鄉(xiāng)上特產(chǎn),其起源很早。晉•常璩《華陽國志》載:當(dāng)武王出兵伐紂(公元前1066年),有許多友幫和庸、蜀、羌、盧、彭、濮八個南方小國率兵來會,把所產(chǎn)之茶,(當(dāng)時不稱茶,或其別稱)獻給武王“以茶代酒”。當(dāng)代茶圣吳覺農(nóng)《四川茶史話•前言》中認為這是極自然的事。
?
建茶起源據(jù)《從濮閩向琥王貢茶談起》一文援引《周禮•職方氏》:“叔熊避難于濮,隨其俗,后子分七種,古謂之七閩!辈⒂袧h代經(jīng)學(xué)家鄭玄援引《國語•鄭語》中:“閩〓蠻矣”的一句話,以作七閩的注解說“閩為蠻的別種,而七閩乃周所臣服國數(shù)也”。按〓為楚國姓,這就是說古代七閩部落和楚國都是稱為蠻的南方少數(shù)民族。2800多年前的督熊居濮地,爾后才有閩;那么武夷族是濮人的一支。七閩的分布地域甚廣,包括今天的全部福建,當(dāng)時處于分散的部落狀態(tài),無統(tǒng)一君長,曾參與武王伐紂的軍事行動。
1979年9月,福建考古工作者對武夷山的“架壑船”,進行了考古發(fā)掘工作,船棺制作年代,經(jīng)碳14測定,距今3620±130年,上限年代早于殷,也就是相當(dāng)于夏商之際,武夷山區(qū)就有先民居住。懸棺無疑為他們的遺物,通過考古學(xué)界調(diào)查、發(fā)掘、考證,確認為商周時代“七閩”的葬俗•其族號為“閩濮族”,武夷山古代傳說中的武夷君即其君長!伴}濮族”早于閩越王無諸(公元前340—前110年)統(tǒng)治前八百多年。早期活動在閩北山區(qū)的福建上著先民,過的是氏族社會生活,由武夷山下的光澤縣“舊二十九都有昂山,'石上有籀文,奇古不可辨!奔肮鉂缮闲≡吹鹊匕l(fā)現(xiàn)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展示出來。
吳覺農(nóng)在《四川茶史話•前言》援引《華陽國志》向武王獻茶的八個南方國中的“濮”與《八閩通志》、《福建史稿》上的“濮”,正是武夷山船棺葬之族屬“閩濮族”,考證相同,史實上符。于是揭開了“武夷茶始于周朝之說、值得研究”。從而證實商周時建茶已和蜀茶一道作為茶而問世了。
再者,“溪邊奇茗冠天下,武夷仙人從古稱”指出“武夷茶原屬野生,非人力所植,為一老人所發(fā)現(xiàn),切獻茶,死為山神,立廟柏之”。武夷古老傳說是一位自稱武夷君的仙人,奉上天玉帝之命,降臨山中,統(tǒng)治群仙。發(fā)現(xiàn)了可作藥用的茶葉,為百姓療疾治病,為眾民敬服,因而尊為君長。以為神仙。世上本來沒有什么神仙皇帝”,所謂神仙也是凡人,被人們神化而已。宋理學(xué)家朱導(dǎo)對神仙作了積告的解釋:“崇安有山名武夷,相傳神仙所居,前世道阻未通,川壅未決之時,夷落所居,而地拓者(武夷君)即共有長。舊記神仙傳詭妄不足考信,其君長為避世之士,為眾所臣服,而傳以為仙也!鄙讨軙r的武夷君,不正是“避難于誰古七閩”君長。
漢元光年間(約元前130年左右),漢武帝封禪名山,命祭祀官領(lǐng)干魚祀武夷君,寺觀住持以條待客,奉祀官視為神物,取以進獻,頗得帝上出識,命以過茶進貢。宋代文學(xué)家蘇軾憑其生花之妙筆,撰寫了“葉嘉傳”。借“茶葉嘉美,嘉木生嘉葉”。以嘉葉二字倒置而取名“葉嘉”為其作傳。反映建茶在時已聞名于漢宮,寓文史于一爐,贊揚了歷史悠久的建茶。
二、北苑龍焙的形成
拉州種流茶樹較早,據(jù)地方史來記載:南北朝時(400 589年)茶葉就從“碧水丹山”的武夷山,移值入建安,成為唐代福建茶葉產(chǎn)地。建中時(780 783年)福讓觀察使常袞,吸收蒸青工藝,改革制茶技術(shù),“始蒸焙為餅樣”,這就是閩北最早的”研膏茶”,比從嚼葉而有蒸青的散茶,質(zhì)量有所提高,屬蒸青閉茶,也叫片茶。
元和年間(806—820年)孫樵《送茶與焦刑部書》、是一封向達官顯宦饋送建州武夷茶的信扎,也是記載建茶最早的文章。信函以擬人的手法寫道:“晚甘侯15人(團茶15片),遣侍齋閣。此徒(指茶)皆乘雷雨摘.拜水而和。蓋達陽碧水舟山之鄉(xiāng),月油公龕之品,慎勿賤用之”。后世便以“碧水丹山”為武夷之士稱,唐時建茶開始嶄露頭角。
光啟年問(885一886年),福建莆田籍進士徐寅《謝尚書惠蠟面條》詩云:“武夷春暖月初圓,采摘新芽獻地仙。飛鵲印成香蠟片,啼猿溪走木蘭船。金槽和碾沉香末,冰碗輕涵翠縷煙”。簡單地提到研膏茶和蠟面茶的揉制時問和地點,說明技茶中的武夷茶早于北苑茶,北苑所制造的龍腦人香的團茶,仍原自武夷。熊蕃《宣和北苑貢茶錄》:“南唐(946—975年)采茶初制研膏繼造蠟面”,北苑此時始有制茶,而徐寅詩中武夷茶地舉其實,必為唐物,南唐用于北苑制蠟面,實承武夷遺習(xí)”廣。林嶺《福建茶事略考》云:自建茶(北苑)出天下所產(chǎn)皆不復(fù)可取”。
五代之季,建安之北苑崛起,更令朝野矚目。據(jù)《舊唐書》記載;唐時“茶為食物,無異米鹽,于人所資,遠近同俗!辈枞~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物品,也成為一個有利的經(jīng)營項目。建陽出現(xiàn)了茶葉經(jīng)營的機構(gòu)“玉茸軒”。唐朝末年,建安富戶張廷暉,家住鳳凰山麓,知其地宜于植茶,開辟了百畝茶園,引進當(dāng)時制茶技術(shù),加上北苑的天然的優(yōu)質(zhì)條件,使北苑茶葉“小荷才露尖尖角”。閩龍啟元年(993年),張廷暉為閩國閣門使,便以所居北苑,“悉輸于官,由是始有北苑之名!?
北苑為廷貢茶產(chǎn)地之一,距建州府治建安東16公里的東宮風(fēng)凰山,俗稱“鳳山”。其地北高南低,后窄前寬,山脊起伏,山前端有一塊高數(shù)米的鳳冠巖,遠遠看去,整座山就如風(fēng)凰匍伏飲水,鳳山因之得名!傍P山高不百丈、無危峰絕巖,而崗阜環(huán)抱,氣勢柔秀,宜乎嘉植靈卉之所發(fā)也。又以建茶品甲天下,疑山川至靈之卉、天地始和之氣,盡此茶矣,故四方以建茶為目,皆日北苑”。閩國時,鳳凰山傍舊壑源日沙溪,皆產(chǎn)茶,官焙三十有二,分布四個地方,即東山 14個焙,南溪 12個焙,西溪4個焙,北山 2個焙,北苑龍焙是東山 14倍之一!八奖菏兴,內(nèi)園三十六,外園三十八,內(nèi)園以上供(貢茶),外園以備賜予,此時壑源山為最”。天德年間(943—945年)王延政叛閩,在建安稱帝號富沙王,將外人在建州開墾的茶園,均占為官有,官家茶園規(guī)模擴大了,致“每年春季開采之季,建州都要從所轄的六縣(包括武夷山),派數(shù)千役夫,前往建安制造官條。富沙王御殿左有甘露堂,堂前有兩株茶樹,郁蔥婆省,呼為“清人樹”(建茶樹第一個花名)。每歲春初,命宮妃嬪墻或摘新芽作舞,堂中設(shè)“傾筐會”,極為熱鬧。
?
閩國滅亡,建州屬南唐,負責(zé)征稅事務(wù)官員潘承佑,將鳳山附近茶園收為官有,鳳山以外的茶園還給民家民間范焙(私焙)所造之茶充稅交納。后主李煜派擅長制茶官員為北苑使至建州指導(dǎo)和監(jiān)制御用龍鳳團茶。
為保證御茶質(zhì)量,創(chuàng)建“北苑龍焙”。通過“斗茶”的形式,采集閩北各縣茶葉,歸北苑龍焙植制,開始取代唐時一些名茶,其中京挺、的乳、骨子等品名列前茅,年產(chǎn)已達五六萬斤。南唐每年從建州搜括去茶葉為數(shù)不少,公元958年,李〓一次就向后周進貢的乳茶30000斤。此時,建州有官私焙1332所(含各縣私焙),其中官培36所,“方其春蟲震蜇,千夫雷動,一時之盛,誠為偉觀,故建州人謂至建安不可不詣北苑”,建茶在以后數(shù)百年中的全國重要地位,就在此時確立了。
北苑龍焙主要制作研膏茶,其法是茶芽過蒸后,碾成膏狀,然后莊成餅樣,中間留有孔洞,焙干后,十余洪串為一串。“建州大團,狀類紫筍,又若今之大膠片,每軸十余片!焙髞,由于研膏味苦澀而濃重,便改制蠟面茶,其制法是通過擠壓,去掉部分茶汁,減輕苦澀味,在加工過程中加人龍腦等香料,用以調(diào)和茶湯滋味,臘面茶質(zhì)地較細,表面光潤如脂,所以南唐后主賜名以“蠟面”之稱,蠟面茶人香是后來花茶之起源,茶葉窨香之雛形。
宋開寶八年(975年)南唐李煜當(dāng)了宋朝俘虜,北苑龍焙及各地官焙歸宋官家經(jīng)營。宋太宗派福建漕使到建州監(jiān)制“龍鳳貢茶”,人貢數(shù)量初時雖不多,但耗資頗巨。據(jù)《福建之茶事略考》記載:“當(dāng)時建州年產(chǎn)茶五六萬斤,每年貢茶二三千片,約300余斤,其龍風(fēng)更少”。咸平年間(998-1003年)每年貢龍鳳茶不過400餅。
三、建茶出現(xiàn)龍鳳盛世
北宋時,茶園大多數(shù)是民間種植經(jīng)營,建州官營集中于北苑,因此,建條較為突出而進人鼎盛,首先是名品迭出,“龍鳳”出世,不斷更新。太平興國二年(977年),太宗為了“取象于龍鳳,以別庶飲,由此人貢”,便派遣御茶使來到建州,監(jiān)制龍鳳梅茶。
龍鳳茶制造就是把茶膏壓模定型的模具上刻有龍、鳳、花草圖案,使菜餅成型后,餅面上有龍鳳圖案。龍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帝王象征,鳳代表著吉樣,龍鳳茶就不同于一般凡茶,以別庶飲,顯示了皇家的尊貴。據(jù)說,烏龍茶的演變及命名,可能是由建州龍團演化而來的。
由于宋太宗派遺北苑使專制貢茶,北苑茶升級為北苑御茶,建州北苑便是來代貢條制作中心風(fēng)靡全國,享譽朝野數(shù)百年。為紀念“龍鳳盛世”,慶歷戊子(1048年)北苑使在鳳山對岸的焙前村附近的林垅的山坡上,摩崖記載了“北苑榮事”刻石兩處。其一文日:“建州東風(fēng)皇山,厥植宜茶惟北苑;太平興國初始為御焙,歲貢龍鳳。上柬、東宮、西幽、湖南、新會、北溪屬三十二焙。有署暨亭榭、中日□茶堂,后炊泉,前引二泉曰龍鳳池。慶歷戊子仲春朔柯適記!笔粮呒s3.5米,寬約6米,全文約200余字,年代已久,字跡模糊難辨。為閩北茶史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,證明唐末宋初,在鳳凰山確有一片茶園,與《宋史•食貨•茶》載:“太平興國始置,大觀以后制愈精,數(shù)愈多,款式屢變,而品不一,歲貢片茶二十萬六千斤”的記載一致,貢茶數(shù)額如此之大,真可謂龍鳳盛世。
咸平時(998—1003年)福建轉(zhuǎn)運使丁謂造“龍鳳初出世,名譽滿京華,龍團鳳餅為文人學(xué)士詠贊建茶之代稱。如“樣標龍鳳號題新,賜得還因作近臣”。慶歷時(104—1048年)福建轉(zhuǎn)運使蔡襄造“小龍團”,更勝一籌,有譽之為“臺閣勝士”。元豐時,有旨造“密云龍”,更精絕于小龍團,堅定了龍團鳳餅之名。此后,建茶“名益新,品益出”,建茶之品遠出吳會諸茶之上,建之武夷,堪與上國抗衡,但產(chǎn)量不多。紹圣間(1094—1098年)改制“瑞云翔龍”,還有“興國巖夸”(武夷斗品)、香口焙夸,上品揀芽。宋徽宗時(1101—1125年)“益窮極新出,而無以加矣”野。大觀年間(1107—1110 年)有白茶與常茶不同,偶然生出,非人力可致,于是白茶遂為第一。接著又制出貢新夸、三色細芽(御苑玉芽、萬壽龍芽、無比壽芽),貢新夸一出而瑞云翔龍遂居下矣。政和二年,改制銀針,試新夸、新收揀芽、太平嘉端、長壽玉圭。宣和二年(1120年)鄭可簡創(chuàng)銀線水芽,蓋將已揀熟芽再剔去,只取其心一縷,用珍器貯泉水漬之,光明瑩潔,好似銀線一般。同時廢白、的、石三乳鼎,造花夸二十余色。如上林第一、龍鳳英華、啟沃承恩,龍苑報春,無疆壽龍等。
北苑貢茶分十綱:第一第二綱太嫩;第三綱最佳為細色綱,武夷斗品的興國巖小龍、興國巖小鳳列在此綱;自四織以下都是粗色綱;上號粉色細內(nèi)有延平石乳等。在一個世紀內(nèi),建茶名品從十余種增至四五十種;其次是產(chǎn)量遞增,經(jīng)久不衰。真宗時(998—1022年)年產(chǎn)茶30余萬斤至元豐時(1078—1085)年產(chǎn)已不下300萬斤,以龍塔初興,貢額殊少,累增至元符(1098—1101年)以片計者一萬八千,視初已加數(shù)倍。大觀年間,僅歲茶就達 21.6萬斤。
建茶產(chǎn)量不如東南諸路,但制茶技術(shù)與茶葉質(zhì)量,建茶則獨樹一幟,遠勝他處。當(dāng)時“產(chǎn)茶者將七十郡,惟建州出茶有焙,日數(shù)千工,聚而造之《宋史•食貨志》說:建茶既薰而研,編竹為格,置焙室中,最為精潔”。北苑為建州貢茶制作中心,州屬各縣,新茶收獲之后,茶鄉(xiāng)便出現(xiàn)“林下雄豪先斗美”的斗條熱烈場面,產(chǎn)生出“斗品充宮茶”運抵北苑精制。北苑御焙為創(chuàng)名品,制費往往不惜工本,投入巨資。如小龍團“凡二十餅重一斤,其價值金二兩,然金可得,而茶不可得”。貢額巨大,貢期緊嚴、給茶農(nóng)帶來極其沉重的負擔(dān);兆谮w佶為了使“縉紳之上,韋布之流,沐浴膏澤,薰陶德化,盛以雅尚相推,從事茗飲。”以建州北苑為背景,寫了《大觀茶論》。在文中寫道:“本朝之興,歲修建茶之貢,龍團鳳餅,名冠天下!被实鄣馁澷p,建茶得至高的榮譽,進一步推動了建茶的發(fā)展。?
北苑龍鳳茶發(fā)展的同時,壑源亦出團茶,四方有名。壑源與北苑為鄰,山阜相接,才二里許,其產(chǎn)之茶甘香,特在諸培之上。在咸平年間,創(chuàng)制了“石乳”茶,上貢朝廷,得皇上的稱贊,石乳茶一舉成名。丁謂說:“石乳出壑源斷崖缺石之間,蓋草木之仙骨!痹娙它S庭堅對壑源稱贊道:“吉(密)云從龍小蒼壁,元豐至今人未識,壑源包貢第一春,捆奩碾香供玉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