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時,在“牧之源”的“味處”就餐,用的是日本茶料理。每人一盤,整潔衛(wèi)生。有好幾樣茶食茶點,不油不膩,清爽可口,至今還有印象。
回國后,我一直冥思苦想,善于發(fā)明創(chuàng)新的日本人,為什么在一些事情上,總是那么固守傳統(tǒng)。比如在茶葉制做上就是如此。他們早在唐代中期,就由日本高僧最澄引去中國茶種栽種,宋代時日本榮西大和尚也來到中國研習團餅茶品飲藝術,并將之升華為日本茶道。千百年以往,他們還種沿用蒸青制茶之法,弘揚的是抹茶、煎茶之道。
其實日本不少人士,對風味獨特、文化內涵豐富、品飲飲藝高雅的烏龍茶也很鐘情,譽之為保健美容茶。烏龍茶早已在扶桑廣泛面世。近年已有人在東京設鋪開賣武夷巖茶。我們那天參觀的“牧之源”茶店的貨架上,也顯眼地擺著“武夷大紅袍”,當我們問及時,主要遺憾地說“已無貨,這只是樣品”。
上世紀七八十年代,有的日本茶界人士也前來武夷山探訪烏龍茶制做技藝,當時有關部門還對之保密。其實這種資料早在一些書籍報刊見載了,只是這種變化參數(shù)太大,難于學會弄懂。如“看青做青,看天做青”、“既要促進發(fā)酵,又要抑制發(fā)酵”、“死去活來”等等,沒有長期的摸索實踐,是學不到手的。即使現(xiàn)金把各種數(shù)據(jù)輸入電腦,也要會根據(jù)各種變化情況點擊運用?赡苁歉叨痊F(xiàn)代化的日本人煩于這種難捉摸的傳統(tǒng)工藝,也可能他們更注重效率,也許......我不得其解,待向行家求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