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,與武夷巖茶有著不解之緣的日本著名女作家左能典代來到武夷山,這是她第20次武夷之行。
我于 1985年 10月在武夷山中國國際旅行社采訪了她; 1986年武夷山首屆巖茶節(jié),她應(yīng)邀出席,我把在人民日報海外版、閩北日報發(fā)表的我采寫她的文章復(fù)印件,呈送給她,她雙手合一,連聲謝謝。第二次見面采訪也就無拘無束,暢所欲言,這其中要感謝國旅的日語翻譯同志幫了大忙,因?yàn)槲覍θ照Z一竅不通。1998年,我收到左能典代從日本寄來的二本她的專著《活茶》、《巖茶》。武夷巖茶深深吸引著左能典代,20次來到武夷山考察選購武夷巖茶,與武夷巖茶結(jié)下不解之緣。這在武夷茶史上也是罕見。按她的話說:十多年來,我就像一只“候鳥”,每年新茶上市我就“飛”往武夷山,去品味那令人癡迷、令人醉心的武夷巖茶。
八十年代中期,左能典代開始到中國體驗(yàn)生活,考察茶文化,并在日本東京都港區(qū)麻布十番三丁日十二番一號,創(chuàng)辦了日中文化交流沙龍—一武夷巖茶房。巖茶房僅有52平方米,卻布置的井井有條,一次可容納20人喝茶品茶。茶幾茶椅,古色古香,茶壺茶杯,小巧玲瓏,墻的四面貼的字畫,盡是武夷風(fēng)光照,雕刻家戈壁的武夷九曲全景長卷、福建省中年書法家陳奮武等人的書法,掛滿了三面墻壁;武夷山各個品種的巖茶擺滿了框架。她自己編著的二本書《活茶》、《巖茶》,也展現(xiàn)在巖茶房里書柜上。在這樣巖茶房里品茶,不僅充滿中國文化及武夷茶文化的濃烈氣息,同時仿佛置身武夷山、碧水丹山境地。這座巖茶房自1988年創(chuàng)辦以來已有15年之久,與日本700多家企業(yè),4000多日本茶友及一批駐日使館各國朋友,組成了傳播武夷巖茶的文化沙龍。通過這一陣地媒介,有3000多日本茶友在茶房品過武夷巖茶之后,慕名來到武夷山考察觀光。巖茶房不僅有日本的茶友,而且有英國、俄羅斯、美國、新加坡、韓國等五大洲的友人及社會名流。這座茶房是日本唯一介紹中國武夷山巖茶的場所。左能典代曾動情地介紹巖茶房開辦當(dāng)初的設(shè)想,她說,自從到了武夷山以后,我不僅被那里優(yōu)美的風(fēng)景迷住,更被那世界上獨(dú)一無二的武夷巖茶吸引,醞釀已久的“夢想”—一把武夷山的巖茶介紹給日本人民,并準(zhǔn)備在東京開設(shè)“日中文化交流沙龍巖茶房”。我覺得茶是上帝為人們相互理解、信賴和友情,賜給大地的一種神奇飲料。為了設(shè)立巖茶房,我投入了全部財產(chǎn),不足部分借款解決,當(dāng)時東京的麻節(jié)是新東京和舊東京并存的區(qū)域,巖茶房開辦在那里,地價和房租相當(dāng)貴。但我對自己的行為絲毫不后悔,只感到一種不可思議的快感。
開辦之初,左能典代幾乎把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對巖茶房的宣傳上,每月舉辦一、二次文化交流活動,對來參加的人講武夷巖茶的故事,探討中國文化,暢談自己的體驗(yàn)。進(jìn)入第二年,慕名到巖茶房的日本茶友越來越多。左能典代在朋友的幫助下,舉辦講習(xí)會,從各種角度來探討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。委托講演成了她每天一件重要工作。一切活動的中心都有武夷巖茶,有中國茶。有人去中國大使館要學(xué)中國茶,大使館文化處就介紹到左能典代開辦的“巖茶房”。巖茶房開辦三年,產(chǎn)生赤字,不僅房租、稅金照交,給職工工資照發(fā),而她自己沒拿一分工資,幾乎把全部家當(dāng)投入到“巖茶房”。她說:“我仍然感到高興,通過巖茶房能夠結(jié)交很多的朋友”。一個美籍日本人哈里大山,已年過半百,自1986年到東京武夷巖茶房喝上巖茶,無比醉迷。從此不再喝其它的飲料。他向左能典代要了一只小茶壺,每年都由左能典代提供一年享有的足夠的武夷巖茶。他是位探險家,他在巖茶房的留客冊里寫道:“無論在哪里、或是高山、或沼澤、或海邊,只要有水,我就能泡出美妙無比的武夷巖茶”。
東京青茶煎茶道的一位女某師本多美香,她是巖茶房的?,她感慨動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