耶律楚材(1190-1244年)字晉卿,契丹族,系皇族子孫。蒙元之際的大政治家。他精通漢文化,又頗愛品茶、品泉之道,所作的茶詩、意境清新,是詠茶詩中的上乘之作。他酷愛建溪茶,用詩來表達(dá)“多年未嘗建溪茶心里好像塞了五車黃土”的心情。詩人隨元太祖西征時(shí),在西域,向正在嶺南的好友王君玉乞茶的期間所作的詠茶詩。詩云:
(一)
積年不啜建溪茶,心竊黃塵塞五車。
碧玉欖中思雪濤,黃金碾畔憶雷芽。
盧仝七碗詩難得,諗老三欖夢(mèng)亦賒。
敢乞君侯分?jǐn)?shù)餅,暫教清興繞煙霞。
(二)
長笑劉伶不識(shí)茶,胡為買釔謾隨車。
蕭蕭幕雨云千頃,隱隱春雷玉一芽。
建郡深欖吳地遠(yuǎn),金山佳水楚江賒。
紅爐石鼎烹團(tuán)月,一碗和香吸碧霞。
詩中所贊美的建溪茶就是產(chǎn)于建溪一帶的武夷茶。
2、明代唐寅的詩情畫義:
唐伯虎(1470-1523年),字伯虎,號(hào)六如居士。桃花庵主是他的別號(hào)。他是一位熱衷于茶事的畫家。他曾畫過大型《茗事圖卷》、《品茶圖》。這位桃花庵主,經(jīng)常在桃花庵圃舍同詩人畫家品茗清談,賦詩作畫。
畫家在詩中,頗有風(fēng)趣地寫道,若是有朝一日,能買得起一座青山的話,要使山前嶺后都變成茶園,每當(dāng)早春,在春茶剛剛吐出鮮嫩小芽之時(shí),即上茶山去采摘春茶;按照前代品茗大師的烹茶之法,親自烹茗品嘗,聞著嫩芽的清香,聽著水沸時(shí)發(fā)出的松鳴風(fēng)韻,豈不是人生聊以自娛的陶情之道嗎?
3、清代袁枚品茶:
袁枚(1716-1797年),字子才,晚號(hào)隨園老人,錢塘(杭州)人。是清代乾隆時(shí)期的代表詩人和主要詩論家之一,也是一個(gè)地道的愛茶人。
袁枚嘗遍南北名茶,在他70歲那年,游覽了武夷山,對(duì)武夷茶產(chǎn)生了特別的興趣。他有一段記述:
余向不喜武夷茶,嫌其濃苦如飲藥。然,丙午秋,余游武夷,到幔亭峰、天游寺諸處,僧道爭(zhēng)以茶獻(xiàn)。杯小如胡桃,壺小如香椽,每斟再試其味,徐徐咀嚼而體貼之,果然清芬撲鼻,舌有余甘。一杯之后,再試一、二杯,令人釋躁平疴、怡情悅性,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;陽羨雖佳而韻遜矣。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。故武夷享天下盛名,真乃不忝。且可洫至三次,而其味猶未盡。嘗盡天下名茶,以武夷山頂所生,沖開白色者為第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