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夷山是奇秀甲于東南的世界自然、文化的雙遺產(chǎn)地,屬丹霞地貌,這里碧水丹山,有36奇峰、99怪巖,巖巖有茶,茶以巖名,巖以茶顯,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(guān)鍵地帶,有“茶樹品種王國”之美稱,被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“人與生物”保護圈。茶圣陸羽在《茶經(jīng)》中稱:“上者生爛石、中者生礫壤、下者生黃土。”武夷山茶農(nóng)利用巖凹、石隙,沿巖邊砌筑石岸,構(gòu)筑“盆栽式”茶園。武夷名樅除為大眾熟知的大紅袍、鐵羅漢、白雞冠、水金龜“四大名樅”,還有以茶樹生長環(huán)境命名的,如不見天、金鎖匙等;以茶樹形狀命名的,如醉海棠、醉洞賓、釣金龜、鳳尾草、玉麒麟、一枝香等;以茶樹葉形命名的,如瓜子金、金錢、竹絲、金柳條、倒葉柳等;以茶樹發(fā)芽早遲命名的,如迎春柳、不知春等;以成茶香型命名的,如肉桂、石乳香、白麝香等。
大紅袍
“大紅袍”名樅茶樹,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巖峭壁上,巖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“大紅袍”石刻,這里日照短,多反射光,晝夜溫差大,巖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。這種特殊的自然環(huán)境,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(zhì),大紅袍茶樹現(xiàn)有6株,都是灌木茶叢,葉質(zhì)較厚,芽頭微微泛紅,陽光照射茶樹和巖石時,巖光反射,紅燦燦十分顯目。
武夷山有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相當久遠的神農(nóng)氏年代,到唐宋時武夷茶則盛極一時。不過,那時的茶主要是稱為“龍鳳團茶”的蒸青餅茶。而作為半發(fā)酵烏龍茶的散形條索狀巖茶,直到明末才出現(xiàn),于清代流行天下。至于大紅袍之名,正式出現(xiàn)的時間是民國三十二年(公元1943年),證據(jù)就是九龍窠的摩崖石刻:“大紅袍,民國三十二年吳石仙題”。吳是民國初崇安縣長。將題字搬上摩崖的,是天心寺僧人。據(jù)武夷山老茶人們說,大紅袍的前名是“奇丹”。這種長著紫紅芽葉的巖茶,雖然很稀少,但絕不只九龍窠一處。民國時《蔣叔南游記》中就有記載,除了九龍窠,天游巖、珠簾洞等處也有。不過,產(chǎn)量極少,不過一、兩斤。因此價格昂貴。巖茶專家姚月明回憶,當代茶圣吳覺農(nóng)四十年代初在武夷山進行茶種調(diào)查時,也曾在北斗巖發(fā)現(xiàn)過大紅袍。奇丹之所以改名大紅袍,據(jù)說是當年吳石仙游覽天心寺時,僧人以茶招待。吳石仙品賞之后,大加贊嘆。于是,主持便帶他去九龍窠看茶樹。時值黃昏,夕陽如血,丹巖如火,映襯的茶樹紅光閃閃,如同披了一件紅袍。所以,當吳石仙問起茶名時,主持便脫口而出:大紅袍。
至于大紅袍茶樹真本產(chǎn)于何地,則眾說不一。據(jù)蔣希召《蔣叔南游記》:“如‘大紅袍’,其最上品也。每年所收,天心(巖)不滿一斤,天游(巖)亦十數(shù)兩耳。”認為天心、天游二巖皆產(chǎn)。又有九龍窠1927年刻石命名亦為“大紅袍”,據(jù)說系寺僧怕游人亂采真本而于較難攀登之半崖巖壁上為之。至于真本究在何處,則有三說。一說在北斗峰(此系40年代初,時中央茶葉研究所于北斗峰采集而得,因有“正、副”本之別,故命名為“北斗一號”、“北斗二號”代之。);一說在火焰峰(為陳書省老茶師從內(nèi)在品質(zhì)角度上肯定);一說在九龍窠(即現(xiàn)今石刻處。據(jù)林馥泉50年前調(diào)查稱:“得寺僧信任,看到最后一棵大紅袍真本在九龍窠的巖腳下,樹根終年有水依巖壁涓涓而下,樹干滿生苔蘚,樹及衰老。樹高135公分,……,葉深綠色,光滑發(fā)亮,近似水仙葉形,全葉呈長圓形,幼葉呈紫紅色,嫩葉生有短絨毛。”),而天游之說早已消失。五十年代初,在對武夷名樅的研究中,看到三處大紅袍茶樹,并有樣本(文革中遺失),三地茶樹特征各不相同。60年代初再查時發(fā)現(xiàn),北斗、火焰之樹已衰敗,近于死亡,僅勉強剪得數(shù)穗扦插,各活一株,九龍窠亦活一株。將此三樣之苗植于一穴,隨樹齡增加,原不同之特征漸趨一致,故疑其原系一株,分植三地,由于地理環(huán)境和小氣候的不同而形成某些生理上的差異,在相同地理氣候條件下又逐漸恢復其共性。
北斗一號
姚月明對大紅袍的培育研究從上世紀50年代初就開始了。1953年至1955年,姚月明隨葉鳴高和陳書省兩位老茶葉專家在武夷山進行武夷名樅調(diào)查。這期間,姚月明從大紅袍母本上剪了幾根長穗,扦插在實驗場辦公室后面,并且已經(jīng)存活兩棵。1958年這里建機場,這兩棵珍貴茶苗不幸被拔除。文革時期,他被打成反動學術(shù)權(quán)威,被迫離開茶葉實驗室,下放到茶場農(nóng)業(yè)區(qū)內(nèi)種水稻。但姚月明仍偷偷利用業(yè)余時間培育大紅袍,前前后后曾三次上北斗峰剪大紅袍苗穗,培育出來后沿用吳覺農(nóng)先生當初的命名“北斗一號”。
80年代后期福建省外貿(mào)公司把姚月明先生的“北斗一號”成品茶定名為“外銷大紅袍”,每斤價格580元,而內(nèi)銷大紅袍定價為380元/斤,當時肉桂為武夷巖茶后起之秀,肉桂茶苗非常搶手,每株肉桂茶苗0.03元,而北斗一號茶苗每株0.3元。
另外的說法:學名:C.sinensis cv.Beidou,曾名北斗1號。武夷珍貴名樅之一,無性系,灌木型,中葉類,中生種,二倍體。產(chǎn)地及分布:原產(chǎn)福建省武夷山市北斗峰,已有60年栽培史。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內(nèi)山(巖山)。20世紀80年代以來,武夷山市已有較大面積栽培。國內(nèi)一些科研、教學單位有引種。
特征:植株尚高大,樹姿半開張,分枝較密,葉片呈水平或稍下垂狀著生。葉橢圓形,葉色綠,富光澤,葉面平或微隆起,葉緣平或微波,葉尖驟尖或圓尖,葉齒較鈍深密,葉質(zhì)較厚軟。芽葉紫綠色,茸毛較少,節(jié)間較短;ü谥睆3.8cm,花瓣7瓣,子房茸毛中等,花柱3裂。特性:芽葉生育力強,發(fā)芽密,持嫩性較強。一芽三葉盛期在4月中旬。產(chǎn)量高,每667平方米產(chǎn)烏龍茶200kg。春茶一芽二葉干樣約含氨基酸2.3%、茶多酚32.3%、咖啡堿3.8%。制烏龍茶,品質(zhì)優(yōu)異,色澤綠褐潤,香氣濃郁鮮爽,滋味醇厚回甘,“巖韻”顯?购敌院涂购詮。扦插繁殖力強,成活率高。
白雞冠
白雞冠是武夷山四大名樅之一。白雞冠茶樹葉色淡綠,綠中帶白,特別是幼葉薄軟如棉,色淺綠微黃,葉面開展欠光澤,春梢頂芽微彎,茸顯露似雞冠,與綠色老葉形成明顯的雙色層,那形態(tài)就像白錦雞頭上的雞冠,故名白雞冠。其成品茶葉色也與一般的武夷巖茶有明顯不同,為淺黃褐色,不象其它巖茶為深綠褐色,湯色橙黃明亮,入口齒頰留香,神清目朗,其功若神。白雞冠單位產(chǎn)量不高而且種植的面積少,所以白雞冠更顯珍貴。
白雞冠之名的傳聞早于大紅袍。相傳明代某知府攜眷過武夷,下榻武夷宮,其子忽染惡疾,腹脹如牛,醫(yī)藥罔效,后得白雞冠茶,啜飲而愈,遂奏于帝并獻茶焉。帝嘗之大悅,敕寺僧守株,年賜銀百兩,粟四十石。每年封制以進,遂充御茶,至清亦然。
白雞冠茶樹母株所在地亦有三種傳說:一說在止止庵白蛇洞口;一說在武夷宮后文公祠內(nèi);一說在慧苑巖火焰峰下外鬼洞中。長期以來認為后者為白雞冠茶樹母株,近年文公祠后山白雞冠出現(xiàn)后才有不同看法。如按傳說,則文公祠后山的白雞冠為真樹者更為可信,但多數(shù)認為慧苑者為真。
白雞冠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,相傳古時候武夷山有位茶農(nóng),一日,他的岳父做生日,他就抱著家里的一只大公雞去祝壽。一路上,太陽火辣辣的,他被炙烤得受不了啦。走到慧苑巖附近,便把公雞放在一棵樹下,自己找了個陰涼的地方,拿下斗笠噼叭噼叭地扇起風來。還沒一袋煙工夫,忽地聽到公雞“喔”地一聲慘叫。他趕忙跑過去看,一條拇指粗的青蛇從他腳邊一擦而過,差點把他嚇出一身冷汗。再看大公雞,腦袋耷拉著,殷紅的血從公雞的冠上往下流一滴一滴正落在旁邊的一棵茶樹根上。那茶農(nóng)氣得兩眼冒火,恨得咬牙切齒,但又無可奈何,他只好在茶樹下扒了個坑將大公雞埋了,垂頭喪氣空著手去岳父家祝壽。也不怎的,慧苑巖附近的這棵茶樹打那以后,長勢特別旺盛,一股勁地往上竄,枝繁葉茂,比周圍的茶樹高一截。那滿樹的葉子也一天天地由墨綠變成淡綠,由淡綠變成淡白,幾丈外就能聞到它那股濃郁濃郁的清香。制成的茶葉,顏色也與眾不同,別的茶葉色帶褐色,它卻是在米黃中呈現(xiàn)出乳白色;泡出來的茶水晶亮晶亮的,還沒到嘴邊就清香撲鼻;啜一口,更覺清涼甘美,連那茶桿嚼起來也有一股香甜味,據(jù)說喝了還能治病。這茶樹就是武夷名樅“白雞冠”。
水金龜
水金龜是武夷巖茶“四大名樅”之一。產(chǎn)于武夷山區(qū)牛欄坑杜葛寨峰下的半崖上。因茶葉濃密且閃光模樣宛如金色之龜而得此名。水金龜為灌木型、無性系、中葉類、中生種茶樹。葉呈橢圓形,葉色綠有光澤,葉質(zhì)稍薄而脆,葉平展;葉緣微帶有波紋,葉齒深而疏。盛產(chǎn)期約在四月下旬,產(chǎn)量中等。干茶色澤綠褐油潤且?guī)毶庑螚l索肥壯,緊結(jié)勻整。內(nèi)質(zhì)香氣幽長清遠似梅花香,湯色橙黃清澈艷麗,滋味濃厚甘鮮,潤滑爽口,回甘快,杯底有余香,巖韻顯。葉底厚,軟邊勻齊,紅邊帶朱砂色。
水金龜之名傳聞于明末清初,名聲初起于清末,民國初年因爭茶樹引起訴訟,耗資千金而出名。其茶樹母株現(xiàn)植于牛欄坑杜葛寨峰下半崖上,為蘭谷巖所有。該樹原產(chǎn)在杜葛寨峰下半巖上,屬天心寺廟產(chǎn),一日大雨傾盆,峰頂茶園邊岸崩塌,此茶樹沖至牛欄坑之半巖石凹處停住,后山流成溝,經(jīng)樹側(cè)而下。當時蘭谷巖主遂于此樹外鑿石設階,砌筑石圍,壅土以蓄之,共三株叢生一處。因系水中來故以 “水金龜”命名。1919—1920年間,蘭谷巖主與天心巖寺僧為此樹引起訴訟,耗資數(shù)千,茶之名聲亦隨之而顯,施棱曾慨嘆并題字“不可思議”,石刻于山崖之側(cè)以記之。自此水金龜之名大著,被列為四大名樅之一。
水金龜?shù)膫髡f很有意思,那是在清朝末年的驚蟄那一天,照例崇縣令及御茶園的官員帶著工頭、工員、場丁、雜役及當?shù)氐牟柁r(nóng)在御茶園的喊山臺祭茶神。祭祀時鞭炮齊鳴,鑼鼓喧天,“茶發(fā)芽,茶發(fā)芽!”喊聲驚動了天庭玉帝仙茶園里專門為茶樹澆水的老金龜。這老金龜原在青云山云虛洞修行千年方得正果,上天后原想謀個一官半職,沒想到玉帝老兒根本沒把他放在眼里,把他打發(fā)到仙茶園專門為仙茶樹鋤草澆水。開始時他和管仙桃園的“齊天大圣”孫悟空同病相憐,互相安慰,有個伴倒也落個清閑自在。后來孫悟空反出天廷,那老金龜形影孤單,方覺得心中不平。這天他被武夷山御茶園祭茶的喊聲驚醒,不禁偷著跑出南天門去看熱鬧。當他看到武夷山縣令帶著眾人齊刷刷地跪著喊山,臺下、臺上紅燭高燒,供品豐盛,臺下眾人對茶頂禮拜,至真至誠,內(nèi)心十分感動,聯(lián)想到自己長年在天廷待事卻無人問津,氣就不打一處來。老金龜長嘆道:“罷了!罷了!我修行得道的千年金龜,尚不如人間一株茶,莫如到人間去作一株茶吧!”嘆罷,老金龜鐵了心要尋找一處安身之地。它眼光掃遍武夷山九曲三十六峰,看到山北牛欄坑奇峰突兀,千巖競翠,巖下土壤肥沃,山泉涓涓,牛欄坑內(nèi)滿目春色,一派生機盎然。憑著老金龜長期事茶的經(jīng)驗,它認定這里一定是茶樹生長的絕佳之地!皩Γ偷侥抢锶プ鲆恢昝!敝饕庖欢ǎ辖瘕斶\起神功,口吐甘霖,武夷山頓時暴雨如注,千崖萬壑間山洪攜著泥石沙土到處奔流。金龜乘機變成一株茶枝葉繁茂的茶樹,隨著泥石流順而下,到了牛欄坑頭杜葛寨蘭谷半巖的一個處,老金龜收起神功,止住身形,扎下了根。
瓢潑的大雨剛停,磊石寺里的一個和尚便出來巡山。他舉目四望,突然間眼睛一亮,看到蘭谷巖的半巖上有一簇碧綠茶叢,綠光閃閃,像是一只大金龜趴在巖壁間的坑邊喝水。這和尚在磊石寺修行多年,對寺周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,突然間眼前多出這么一叢碧綠生輝的東西,著實令他又驚又喜。他小心翼翼地拄著竹竿,慢慢走近去看,越走近看得越分明,原來是下雨時從山上流下來一棵神奇的茶樹。這棵茶樹與其他茶樹不同,那張開的枝條錯落有致,近看像龜甲上的條紋,遠看茶樹的綠葉厚實濃密,油光發(fā)亮,更像一只大金龜。這和尚越看越愛,趕緊跑回寺里向方丈稟報。老方丈上通天文,下知地理,聞訊急令巡山那個和尚去擊鼓鳴鐘,召集全寺人員,并告大家:“玉皇大帝”給我們送來金枝玉葉,快穿上袈裟,列隊去迎寶。全寺和尚跟著方丈燃燭焚香,念著佛經(jīng)來到牛欄坑,向從天而降的茶樹行禮參拜,并搬來磚石,在茶樹周圍砌上茶座,其后每天派人輪流看護。老金龜從天上一到人間便受到和尚們的禮遇,心中自然高興。為了報答和尚的盛情,老金龜所變的茶樹越長越旺,其綠葉如碧玉,陽光一照金光閃閃,活像一只大金龜。這棵茶樹所制的茶韻味奇佳,被命為“水金龜”。不久,“水金龜”便從武夷巖茶諸多名樅中脫穎而出,成為磊石寺添財進寶的一株“寶樹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