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夷巖茶的傳播者
由于閩南是南明政權(quán)的根據(jù)地,南明滅亡后,許多遺民被迫逃亡到江西上饒和武夷山一帶,報國無門的志士們紛紛遁入空門,先后隱逸武夷山中。一時間,武夷山中的每個寺院幾乎都有閩南僧人常住。他們普遍嗜茶,常在天心永樂禪寺舉辦茶宴,在一起宣習(xí)工夫茶藝,以茶談禪,以茶論道,以茶說經(jīng),成為傳播武夷山烏龍茶的先驅(qū)。在閩南籍僧人的傳播和推動下,烏龍茶制作工藝很快就傳到了閩南和潮汕,直接促進了安溪茶和潮汕工夫茶的興起。
清咸豐五年,臺南人林鳳池來閩考試,中舉后,乘興游覽武夷山,對武夷巖茶欽羨不已,向天心永樂禪寺老方丈表達了想引種武夷茶的愿望。老方丈便贈送武夷“青山烏龍茶種”茶苗36株,林鳳池攜苗而歸后,引種成功,并逐漸被移苗廣植,成為今日的凍頂名茶。
茶禪一味的天心寺
除了制茶,傳茶,天心寺早在唐宋時就有了一套以茶禮佛的儀規(guī)。每逢佛祖誕日,僧人們都要舉行盛大的“浴佛節(jié)”,以茶湯沐浴佛身的“洗佛茶”,供香客取飲,祈求消災(zāi)延年。還時常舉行茶會或“茶宴”,用以招待施主與香客。此外,如供奉佛祖的“奠茶”、按照受戒年限先后啜飲的“戒臘茶”、全寺僧人共飲的“普茶”等等,名目繁多。后來天心寺還設(shè)置了專職的“種茶僧”、“制茶僧”,專司茶葉管理和制作,并設(shè)有“茶頭”,專門負責(zé)燒湯烹茶,門前配有“施茶僧”,為施主、香客、游人惠施茶水,還建有“茶堂”、“茶寮”,專門供僧人們討論佛理禪道,切磋經(jīng)論,招待施主賓客。
隨著茶和佛的密切滲透,茶漸漸成了參禪悟佛之機、顯道表法之具。詩僧貫休曾三度來訪武夷山,拜會扣冰禪師,二人把茶當酒,說佛論禪;朱熹也曾在天心寺問禪于來訪的大慧禪師。大慧禪師在焚香淪茗中悠然吐納,為朱熹指點迷津,從而為創(chuàng)立集儒、釋、道之大成的朱子學(xué)體系奠定了基礎(chǔ)。
今天的天心永樂禪寺繼承農(nóng)禪并舉的傳統(tǒng),廣辟茶園,以永樂茶坊為手工制茶基地,以天心禪茶居為窗口,繼續(xù)著和武夷巖茶的一世情緣。(天淵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