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角亭龍須茶傳說充滿了神奇,實際上龍須茶更因它的制作工藝獨特而出名。清朝康熙五十六年(公元1717年),崇安縣令陸廷燦對武夷茶產(chǎn)地及品種進行了在《續(xù)茶經(jīng)》中載述:“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,水邊者為洲茶,……洲茶名色有蓮子心、白毫、紫毫、龍須、鳳尾……等類!标懲N在《續(xù)茶經(jīng)》中還對其采制方法也作了簡明的敘述:“摘初發(fā)之芽一旗未展者,謂之蓮子心。連枝二寸。剪下烘焙者,謂之鳳尾龍須!饼堩毑杵褚延薪300年歷史。每年谷雨后至立夏前,采摘新梢長達10--13厘米的一芽三、四葉為原料。加工工藝與武夷巖茶相似,主要有萎凋、殺青、揉捻、理條、扎束、干燥、裝箱!
龍須茶也是八角亭顯善廟的廟茶,舊時常用于廟會祭祀活動。因此,每到茶期廟里制做龍須茶時,需一些強壯勞動力來幫工。龍須茶講究造型,工序獨特,理條扎束是一道心細手巧的工藝,這道工藝大都是由顯善廟里念經(jīng)用齋的尼姑來完成的。她們精心地理條、扎束,完成了龍須茶造形的關(guān)鍵過程。龍須茶兩端用紅色或綠色的彩絲線繞扎,用剪刀將基部修剪整齊,再將兩把合并。為什么要合并呢?民間認為龍須與鳳尾恰似九龍窠龍哥哥與八角亭鳳凰姑娘的配偶,因此用兩束茶捆成一札,再用另一彩色絲線扎緊。用五彩線的寓意,也就是為了強化龍須茶的神奇色彩。
清朝后期,八角亭龍須茶由于產(chǎn)量驟增,它已不僅僅是廟茶了,龍須茶成了與武夷巖茶媲美的工藝茶,汕頭、潮州、福州等地的茶商來武夷山采購龍須茶,看重的是龍須茶的工藝美,因而龍須茶也成了民間的禮品茶。龍須茶在各地茶市上大量流通,促進了八角亭龍須茶的規(guī)模經(jīng)營。如今,武夷山八角亭的茶農(nóng)們,仍沿襲著龍須茶的加工舊制,具有傳奇特色的八角亭龍須茶,又迎來了生機,它將與武夷巖茶一樣香飄海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