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新球先生對18世紀武夷紅茶的外銷路線也作了科學的論述:乾隆二十二年(1757)清政府實行第二次海禁,關(guān)閉廈門等通商口岸。從1762年起,陸路僅開恰克圖一地對俄國貿(mào)易。其運輸路線是由福建崇安越武夷山入江西河口,過河口,沿信江抵鄱陽湖,過九江口入長江而上,至武昌,轉(zhuǎn)漢水至樊城(今襄陽)起岸,越秦嶺至降州(今晉城),經(jīng)潞安(長治),平遙、祁縣、太谷、忻縣、大同、天鎮(zhèn)至張家口、至歸化(今呼和浩特)再經(jīng)戈壁沙漠到今烏蘭巴托,最后到達恰克圖。另一條陸路,攀越武夷抵江西鉛山河口鎮(zhèn),由河口接船順信江到鄱陽湖,經(jīng)鄱陽湖運至江西省會南昌,再溯江到贛州,由贛州再到大瘐,由大瘐起旱到廣東南雄始興縣,再用船運韶州府曲江縣,從曲江縣沿北江順流南下廣州。武夷紅茶到民國時期開始衰敗,從公元1855年出口26萬擔到了臨解放的1949年僅為30擔,從此以后武夷山紅茶漸漸銷聲匿跡。到了21世紀,改革開放春風勁吹,武夷山榮獲世界雙遺產(chǎn)殊榮后與世界交往日趨頻繁,武夷正山小種又聲名鵲起,桐木村的茶園已恢復到歷史上較好水平,擁有大約5000畝茶園,正山小種產(chǎn)量已達4000擔,產(chǎn)品獲多國有機茶認證,出口美、日、英、德等國,正山小種紅茶又開始恢復本來的歷史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