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品味仙茗 兩腑習(xí)習(xí)生清風(fēng)
溫壺燙杯,瓷盤中的母樹大紅袍被緩緩撥入蓋碗,繼而高沖低斟,刮沫淋蓋。揭蓋間,一股幽幽的似蘭若梅的妙香飄遠(yuǎn)而出,悠然而清遠(yuǎn),沁入肺腑,令人心曠神怡。
以前曾聽過大紅袍制作工藝傳人王順明論大紅袍的香韻,王順明說:“(大紅袍)含著巖骨花香的品質(zhì),那就是巖韻,其韻味給你的感覺就是杯中過三香:‘蓋杯香、水中香、掛杯香’。你喝完之后,口中有三變:‘齒頰留香、唇舌生津、潤澤回喉’。”雖然還未品到茶湯之香,但這第步的蓋杯香就令人印象深刻。
分茶入盞,但見白底的瓷杯中,湯色清澄透明,金黃亮麗。幾近虔誠地奉杯,但覺入口甘爽且滋味醇厚。喉韻清洌明潤,頰齒間如瓊漿玉液般充溢盈繞,不忍卒咽;飲之又如一股太和之氣直透肺底,頓覺神思爽朗,清徹?zé)o比;品之如入桃源豁然開朗,如臨峰頂澄懷歡照,其間種種妙不可言。
江道林先生涉獵武夷巖茶多年,頗有心得,飲罷由衷感嘆:武夷巖茶正所謂“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鐘,品具巖骨花香之勝”。然而眾香或芳冽或馥郁,或高銳或清雅;有似蘭花,有似桂皮,有似蜜桃,有似杏仁……而今日此茶確無可比擬,乃茶之妙香真味;巖茶之難在于有香無水,抑或有水無香。而這泡母樹大紅袍香蘊(yùn)水中,水發(fā)香味;茶韻幽長,醇釅活潑。此乃茶之至高境界。
大紅袍活甘清香的滋味,既與它的品種有關(guān),更與它自古以來獨(dú)一無二的制作工藝有關(guān)。在武夷山的天心寺茶祖廟里,供奉著釋超全和尚的雕像。明末清初,他寫的《武夷茶歌》是迄今關(guān)于大紅袍制作最早的記載。也正是從那時起,大紅袍才形成了它獨(dú)有的制作技術(shù),這種技術(shù)后來逐漸發(fā)展成為中國烏龍茶制作工藝的核心。不過,大紅袍茶樹的奧秘,當(dāng)初在天心寺也頗為神秘,只有方丈等三兩個人才了解得到。
其實(shí),作為一個茶樹品種,文字記載的大紅袍在武夷山的發(fā)現(xiàn)時間要遠(yuǎn)遠(yuǎn)早于現(xiàn)存的6棵母樹的樹齡。史料上記載,明朝永樂年間,大臣胡瀅受明成祖之命,敕封武夷山天心寺為永樂天心禪寺。在他的一首《夜宿天心》的詩文中寫道:“云浮山際掩禪院,月涌天心透客居。幽徑不寒林影下,紅袍味里夜可無!鼻逦赜浭隽艘顾尢煨乃,品飲大紅袍的情景。如今,大紅袍制作技藝已申報世界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項(xiàng)目,已故的茶界泰斗陳椽老先生更評價它是“全世界最先進(jìn)的制作技術(shù),無與倫比,值得中國人民雄視世界”。品飲過程中,茶友們基本都處于靜默狀態(tài)。每一杯飲罷,眾人深嗅杯底,果然有花香有果味有蜜意,隨溫度漸飲變化,細(xì)膩而豐富。這一刻,我仿佛體會到了范仲淹“不如仙山一啜好,冷然便欲乘風(fēng)飛”的心境。而另一茶友更是仰天長嘆:“此茶高貴卻不失仙逸,恍若非人間凡品。愛茶者品此仙茗,一生足矣!”(吳向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