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九曲走向八曲,我們遇到的第一個“人”是一對父子,即種茶人,讀初中二年級的兒子將剛采下的茶青倒進父親張好口的編織袋中,便伸手從身邊過人高的草叢中拔下一根草心,繞在指頭上玩起來,父親一臉笑容地細心綁著袋口,連袋子邊不小心掉下的幾片茶葉,也認真地撿起來用嘴吹過后塞入袋中。父親告訴我們,今年景區(qū)內的茶青價格賣得很高,每斤賣價從7元至30元不等,因此我們一片茶葉也舍不得浪費。旁邊的兒子有些羞澀地說,因喜歡茶青的清香,剛好是周日,便跟著父親到茶園玩,也可幫幫父親的忙。這時,我看到父親的臉上閃過一陣不易覺察的感動,我想這是“被孝”的感動。告別這對父子,一路的茶香,一路的誘引,很快來到八曲,翻過一座小山坡,進入我們視野的第二個“人”是管園人,而這園便是茶園,只見在到處茶園一片春意盎然、采摘在即的情況下,這座山壟的茶園卻剛被修剪了枝頭,園內的雜草也剛剛鋤盡,我們正嘆惜為何不等這季春茶采完再修剪時,一位在茶園內揮舞著山鋤細心鋤草的管園人說:“沒關系,一個多月后這片茶園也能開采的。”我們在感嘆自身無知的同時,竟對“希望”一詞有了另一番理解,人生在看似無望的境地時,便孕育著另一種希望。
悵然離開管園人,繞過八曲,七曲的美景豁然展現(xiàn),拾級而上,穿過叢林,一陣陣清脆的笑聲和說話聲傳來,這是我們看到的第三個“人”——采茶人,只見在近一人高的茶園里,幾乎看不見采茶人的身子,只是在綠色的茶樹間,晃動著或戴斗笠、或草帽、或遮陽帽的腦袋,她們一面認真地采茶,一面說著家長里短,偶而還唱上一兩句山歌,那么的真實而富穿透力。從采茶人身邊走過,我們看到一棵小樹下兩位看山人正悠然地閑聊著,身旁是裝滿茶青的竹筐,相對于采茶人來說,看山人的工作強度沒那么強,但他們把握的是武夷巖茶品質好壞的一個源頭,采茶人有否嚴格按照“三葉一芽”的標準采摘,還有就是為每個采茶人稱出她們一天工作的成績,因此,他們雖然工作輕松些,但卻必須最后一個離開山場。
走走停停,不經(jīng)意間竟到了六曲,這里是武夷山精華景點——天游峰的登山處,也是景色最誘人的地方之一,岸邊一大叢一大叢的翠竹斜跨在小路上,把這里經(jīng)營成一處天然的遮陽點,每個從此經(jīng)過的第五個“人”——挑青人都會停下休息一會,他們一面用斗笠為自己扇起涼風,一面成為游客眼中特殊的風景,不論長相如何都被游客攝入相機中,有時還成了“模特”,不少游客請求與他們合影,他們不僅欣然應允,還當起游客的攝影師,他們說,每個武夷山人都為游客服務一點,游客享受的就是無數(shù)點的服務,這就是穿行在武夷山水間幾年、十幾年或幾十年的挑青人。
走在九曲岸上,因有各種人的相伴與相遇,岸上九曲的游程顯得生動而豐富;癡在九曲溪邊,因漫山綠色成了岸上九曲春日的主色調,岸上九曲一路生機盈徑。
春日,岸上走九曲,同樣的武夷旅游,不一樣的感受,這番記憶等著有緣人來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