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(xiàn)代的武夷巖茶都以茶樹品種命名,名種名茶相得益彰,因此,茶名繁雜最為突出。為便于應(yīng)用,除了極品巖茶外,其他都?xì)w為特殊茶名,使人顧名思義地識別之。
武夷巖茶隨歷代的茶類發(fā)展,茶名更換頻繁。因此巖茶分類仁者見仁,智者風(fēng)智,尚無確切定論。
武夷茶名隨時代推移,從唐代之研膏、蠟面;宋代之龍鳳團(tuán);元代之石乳、京鋌;明代之紫筍及靈芽、仙萼之類。此皆系第歷代武夷名茶或貢品,大都屬于蒸青綠茶,是發(fā)展武夷巖茶的基礎(chǔ)。自明朝從安徽傳入松蘿茶制法,就與全國其它茶區(qū)相同,從蒸青綠茶改制炒青綠茶。清周亮工在《閩小記》云:"崇安招黃山僧,以松蘿法制建成茶,時有武夷松羅之目。"
清初武夷山民經(jīng)過長時間的探索研制出半發(fā)酵烏龍茶,使巖茶的品質(zhì)得到很大提高,至于烏龍茶和紅茶誰先有之,尚屬茶界有爭論的問題。關(guān)于烏龍茶的制作,還流傳很多饒有風(fēng)趣的傳說。其一是說,有一年采摘春茶時節(jié),一支軍隊路過武夷山,在某茶廠駐扎。士卒們用新采來的茶葉當(dāng)睡墊。老板心急如焚,但也無奈,只好認(rèn)倒霉。軍隊開拔后,老板看到茶葉邊呈紅色,且散發(fā)出濃郁清香,經(jīng)炒青揉捻烘焙后,成了"三紅七綠"的烏龍茶,其較綠茶香更烈、味更醇,真是有"歪打正著"之妙。茶葉專用設(shè)備家程啟坤、陳彬藩分別在《中國茶經(jīng)》和《茶經(jīng)新篇》上撰文,認(rèn)定烏龍茶的制做源于武夷山。這是武夷山對茶葉發(fā)展的一大貢獻(xiàn)。
清代武夷巖茶分類、分檔,幾經(jīng)變易。清雍正末年崇安縣令陸廷燦在《續(xù)茶經(jīng)》寫到: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,水邊者為洲茶,巖茶為上,洲茶次之。巖茶最佳者,名曰功夫茶,功夫之上又有小種,則以茶樹名為名,每株不過數(shù)兩。洲茶(乃溪邊之茶),名稱有龍須、鳳尾、紫毫、蘭香、清香等。公元1753年,劉靖在《片刻余聞集》提到:巖茶中最高者曰老樹小種,次則小種、次則小種功夫、次則功夫、次則功夫花香。公元1886年,郭柏蒼在《閩產(chǎn)錄異》中的排列為奇種、名種、小種、次香、花香、種焙、揉焙、巖片。此外,梁章鉅在《歸田鎖記》、施鴻保在《閩雜記》中都對武夷巖茶分類、名稱作了記載。
新中國成立前,武夷巖茶分類也較繁雜。公元1921年,蔣叔南在《游記中》,將巖茶分為上奇種、奇種、茗種、小種四等。廖存仁分武夷巖茶為:提叢、單叢、奇種、名種、焙茶。林馥泉則比較詳細(xì),歸類為名叢奇種、單叢奇種、頂上奇種、奇種、名種、焙茶等。依茶樹分類為:菜茶、水仙、烏龍、奇蘭、桃仁、鐵觀音、梅占、雪梨、黃龍、肉桂等。依地域分為大巖茶、中巖茶、半巖茶、洲茶。依制茶時間季節(jié)分有:首春茶、先春茶、二春茶。依茶品種又可分別制成:菜茶可制成大紅袍、白雞冠、鐵羅漢、半天腰、水金龜?shù)龋挥盟芍瞥烧哂兴、水仙米、奇種、名種;用烏龍制成者有烏龍、鐵觀音、奇蘭等;兴匦奶m、正太陽、正太陰、不見天、水紅梅等到八百多個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