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邵長泉
來源:《海峽茶道》
“大紅袍”的N種傳說
“大紅袍”自古是萬茶之尊,是武夷巖茶的代名詞,也是武夷山的第二張名片。但因為歷史久遠,戰(zhàn)亂頻仍,文獻流失,“大紅袍”的身世和武夷山的船棺一樣,成了一個千古之謎,招引著人們?nèi)タ嗫嗵綄ず涂甲C。但大都沒有結果,仍然停留在民間說法和神話傳奇的層面。這些說法歸納起來無非“狀元報恩說”、“皇后治病說”、“縣丞祭茶說”、“猴子采摘說”、“縣長命名說”等幾個腳本。
“皇后治病說”純屬無稽之談。歷史上離武夷山最近的京城是南宋的杭州城,依當時的信息和交通條件,從皇后“突然得病”(急性。,到找到“大紅袍”治好病,起碼要花費幾個月時間,遠水解不了近渴,這個說法顯然不符合一般的邏輯。
“縣丞祭茶說”也十分牽強。武夷山雖然自古有祭茶的習俗,但縣丞作為七品小官穿大紅袍祭茶也不合乎古代嚴格的著裝禮制。
“大紅袍”雖然生長在巖壁上,但不至于高不可攀,早在3000多年前,武夷山的山民們都能把船棺安放到幾百米高的懸崖上,何況那區(qū)區(qū)的幾十米巖壁。無疑,“猴子采茶說”嚴重藐視了武夷山人的智慧。
最令人信服的還是“狀元報恩說”。其故事梗概是:明初舉子趕考途經(jīng)武夷山,中暑昏厥路邊,被天心寺僧人所救,以茶入藥為其治療。舉子病愈后高中狀元,回天心寺報恩,方丈說救他性命的不是僧家,而是茶葉,囑其以紅袍披蓋茶樹,以表謝恩!按蠹t袍”故事從此不脛而走。靖難之變后,朱棣奪取侄子建文的帝位,為追殺傳說出家為僧的建文帝,便派胡瀠遍訪寺院宮觀,以尋訪張三豐為名查詢建文帝的下落。胡瀠也因此到武夷山,入駐天心寺,愛喝茶的胡瀠聽了“大紅袍”的故事,更加喜愛天心寺的茶,便請旨敕封,封天心寺為天心永樂禪寺,并正式冊封天心寺茶為“大紅袍”。
那么大紅袍的真相到底怎樣呢?
飲水思源,喝茶尋根。筆者花費大量的時間,跑遍了圖書館、資料室,查閱了許多相關的歷史文獻,采訪了多位權威茶人,掌握了第一手資料,對各種民間說法和神話傳說予以一一求證和排除,終于得以按圖索驥地把點滴的歷史碎片加以精心拼接,基本上還原出了“大紅袍”的本來面目,以飧世人。
“大紅袍”因何得名
顧名思義,大紅袍,就是紅色的袍服。在中國服飾的發(fā)展史上,衣著大紅色的袍服主要見于明朝。繼元之后,漢族統(tǒng)治者重新建立了延續(xù)近300年的明王朝,包括服裝制度在內(nèi)的漢族禮制得到了全面的恢復。明朝洪武時期,依據(jù)周禮,參考漢、唐、宋歷代的服飾,花了20年時間確立了基本的官服定制。服裝的類別基本延續(xù)過去朝服、祭服、公服、常服的區(qū)分,官品、職位、身份在服裝的顏色和配飾上卻有更加明顯的辨別。《明史》記載:
洪武三年,禮部言:“歷代異尚。夏黑,商白,周赤,秦黑,漢赤,唐服飾黃,旗幟赤。今國家承元之后,取法周、漢、唐、宋,服色所尚,于赤為宜!
在公服穿著上,明朝廷也明確規(guī)定“一至四品著緋袍,五至七品青袍,八、九品綠袍。”文中“赤”、“緋”都是指大紅色。因此,明以后紅袍漸漸成為清廉高官的代名詞。如成書于清代的《海公大紅袍傳》、《海公小紅袍傳》,描寫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清官海瑞一生的遭際,刻畫了一個忠于職守、無私無畏、敢于鋤強誅暴、關心百姓疾苦、清廉耿介的清官形象。
可見,“大紅袍”是明代清官的指代。那么為什么又引以借代武夷山的茶樹呢?可以推測:“大紅袍”茶出現(xiàn)于明代,并與當時某位清正廉明的高官或朝廷有一定的聯(lián)系。
這一推測與“狀元報恩說”比較接近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