峰巖掛著名茶,名茶附著巖峰。山水景觀與名茶融洽得那么和諧、那么貼切,在華夏諸多名山勝境中還是鮮見的。所以這里的茶冠上“巖”字,道理就在其中。
君見否?那龍峰崖壁緊附著“大紅袍”(茶名,下同),那九龍澗窩居著“不見天”,那馬頭巖中高掛著“半天腰”,那牛欄坑底晏臥著“水金龜”……茶樹似花木、茶園如盆景,樹冠各異,葉形不同,自古以來,巖茶與山水輝映,成為武夷山中一景。古今游客總是把品茶觀景作為一大賞心樂事,津津而樂道。
山中有條“U”字形的茶文化旅游線,長好幾公里,它途經(jīng)大坑口、九龍窠、襲芳巷、倒水坑、流香澗、清涼峽、章堂澗……巖洞中的古崖居,讓人追思那古越人家,而點綴其間的佳茗如靦腆佳人,似閨閣千金。在這條幽靜山間漫步,“醉西施”會牽扯您的衣裙褲腳,“賽文旦”會給您傳遞暗香,“水紅梅”會讓您賞心悅目,就是“老來紅”也對您弄姿獻媚……武夷巖茶怎么會派生出如繁多的雅名呢?那是清末民初,巖茶大紅大紫,茶人便從原生性的菜茶中,遴選出各具特色的冠以芳號,當然也有商家的炒作手段,想不到便成一種獨特的茶文化,讓人浮想聯(lián)翩。
在“大紅袍茶寮”品茗聽故事,或在“客來莫嫌當酒,山居偏與竹為鄰”的慧苑禪寺啜茶觀奇景:峰巖聳立、松姿竹影、流水飛泉,幽長純正的茶香、厚重甘醇的巖韻……游人大口喝茶,貪婪地吸取負氧離子;畫家迅速記下了丹青的構(gòu)圖布局;作家的章文腹稿已成竹在胸;詩人則脫口而出留下詩篇。古今多少文人騷客在武夷品茗賞景間留下煙海似的詩詞文賦,把一部《武夷山志》充盈得豐滿雍容,其中不乏詠茶詩文。
其中,唐代學(xué)者徐夤見到“武夷春暖月初園,采摘新芽獻地仙”的情景;宋代文學(xué)家范仲淹刻畫的是武夷斗茶的激動場面“勝若登仙不可攀,輸同降將無窮恥”;明代曲作家陳鐸則大聲高唱“武夷和雨采春叢,嫩葉蒙茸,佳茗千古重”;連那位“一日不可無茶”的乾隆皇帝,也發(fā)出了“就中武夷品最佳,氣味清和兼骨鯁”之感嘆;當代大師趙樸初在此休閑時,曾詩云“祝我長壽飽飲茶”。
而今,武夷之旅與巖茶更是形影不離,觀茶園,品佳茗、賞茶藝。山中的幾百號茶館茶店,任你品茗消閑。如買上些許,主人自是高興;若無購意,店家也不會冷眼看人,他們深知“人氣即財氣”的道理。
有位大師說:“武夷山水一壺茶”,有其道理。巖茶是武夷之韻。游山賞茗,品茗賞景,花工夫游山,靠功夫品茶,乃武夷山一絕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