升真洞 武夷十三仙
巍巍的大王峰,拔地而起,如擎天巨柱,幾立武夷東南。在峰巔絕頂處,東邊的巖壁上,有一巨巖斜覆,形成一個寬深各數(shù)丈的天然石屋,幔亭宴后飛散的虹橋板,縱橫交錯地斜插在巖壑之中。這個迎著朝陽的石屋,叫升真洞,又叫仙蛻巖。
相傳,秦時,有個叫魏王子騫的,在這里養(yǎng)性修真。所以,這峰在秦漢時,不叫大王峰,而叫做魏王峰。以后,又有張湛等十二人,訪仙問道來到了武夷山。哪一年,武夷山大旱,他們十三人在龍?zhí)渡显O壇求雨。他們的虔誠,感動了神靈,魏王峰上紫云飄飄,控鶴仙人乘著仙鶴,徐徐降落在峰腰登仙石上。魏王子騫等十三人急忙迎向仙人,在禪巖巖頂修真壇上,拜見了鶴仙人。
控鶴仙人見魏王子騫等十三人仙姿道骨,氣度不凡,尋仙問道如此專一虔態(tài),認為他們都有仙家緣分。他就派何鳳兒到天臺取來仙界名冊?佞Q仙人運轉(zhuǎn)慧眼,閱覽仙籍,片刻便弄清了十三人的來歷。原來他們十三人都是上界仙人,在眾仙聚會的仙宴中,他們狂喝濫飲,酒后口出狂言,得罪了黃元真人,才被貶謫到人間。仙冊上還注有:他們在武夷同修煉八百年后,可以腫胎換骨,重返天庭,又成仙人。
于是,控鶴仙人就傳授他們十三人九品丹書,指點他們在魏王峰升真洞修煉成仙,成了武夷十三仙。
武夷十三仙是:魏王子騫、張湛、孫綽、趙元奇、彭令昭、劉景、顧思遠、白石生、馬鳴生和胡氏、李氏、魚道超、魚道遠四個女仙。
宋紹興十八年*公元1148年)敕封魏王子騫為沖妙真人,孫綽為靈應真人,張湛為顯應真人,劉景為嘉應真人,趙元奇為妙應真人,彭令昭為沖應真人,顧思遠為靜應真人,白石生為善應真人,馬鳴生為惠應真人,胡氏仙為普應夫人,魚道超為助應夫人,魚道遠為順應夫人,李氏仙為慈應夫人。
宋嘉熙二年(公元1238年),又加封魏王子騫為妙孚惠真君,其余孫綽等八人也加封為真君,胡氏仙等四女仙加封為元君。
十三仙之后,又有許多道士慕名到升真洞修煉,坐化在石屋中。升真洞內(nèi)原有磁缸五口,缸上都有雷紋,缸內(nèi)都盛有蛻骨。其中一口磁缸,放在石窯中,奇怪的是,窯口比缸小,不知缸是怎么放進去的。缸旁還有四只船棺,重疊在一起。一半擱在洞內(nèi),一半探出洞外。棺用整段圓木刳成船的形狀,里面盛有20多函蛻骨。相傳這些蛻骨,都是仙人白日飛升后遺留下來的,從而得名升真洞或仙蛻巖。
張仙洞和徐仙洞的神話
在大王峰南壁,有一洞穴,是漢代張垓坐化的地方,叫張仙巖,又叫張仙洞。
張垓,東漢候官人,有人說是晉初時到武夷山修煉,初到武夷時隱名埋姓。有人在草石拾到一塊大木牌,牌上題寫著他的姓名,才知道他名叫張垓。一天,他登上大王峰南壁的巖穴中坐化。他的母親追到山下,大聲呼叫他。他回過頭來最后看他的母親一眼,因而他的頭向右歪扭。他的背上有六七個像金錢一樣的白點,他的手有“杰”字。有一天,一個砍柴的人,看見他遺蛻旁的方石上,有一只金蟾蜍昂首望著仙蛻。于是人們相傳,這金蟾蜍便是張垓的化身。因此又叫他張金蟾,這石就是叫金蟾石。
在大王峰的東壁,也有一個巖穴,是宋代徐熙春坐化的地方,叫徐仙巖。
徐熙春,宋代邵武人,宋熙寧年間在街市上賣酒。有一天,一個叫韋道人的,向他的婢女討酒喝,婢女把酒給了他。徐熙春知道婢女把酒白送給道人喝后,把婢女打得遍體鱗傷。韋道人送給婢女百傷丸,馬上治好了婢女的傷口。道人還教婢女制造百傷丸的方法。他制給婢女看,工把制丸剩下的水倒進井里。告訴她,以后制造百傷丸,一定杉這井的水,百傷丸支委會靈驗。百傷丸可以醫(yī)治百病,直到現(xiàn)在,這一藥方還保存著。
徐熙春見道法高妙,也就想學仙求道。有一天,他夢見鐵冠道人。他向鐵冠道人作揖施禮,要向他學道。鐵冠道人說:“你如果有心學道,到城南五峰院找我,我天亮時會到那里!
第二天一早,徐熙春果然在五峰院見到了鐵冠道人。道人說他姓蔡,居住在武夷。他送給徐熙春五花草。徐熙春食了五花草,從此不再食五谷。
后來,蔡道人約定時間與徐熙春在武夷會面。徐熙春按約到武夷,蔡道人已經(jīng)先到了約定的地點。當時武夷溪中漲大水,水深得不能過渡,他就在金身寺修煉,以后坐化在大王峰東壁的巖穴中。
清代時,徐熙春的仙蛻還在,他的面容含笑,從耳孔望進去,只見皮內(nèi)骨白的像雪,他的牙齒經(jīng)歷了數(shù)百年仍然不會脫落。
明萬歷已丑,武夷山大旱,把他的仙蛻從大王峰東壁迎下山的禱雨,在武夷宮建了木樓祀他,大樓倒圮后,才將徐熙春的仙蛻放在張仙洞,和張垓的仙蛻放在一起。
在復古洞成仙的金道士
復古洞在望鶴臺巖際。宋時,道士白玉蟾曾經(jīng)在那里煉丹,現(xiàn)在不家丹灶。元時,道士金志陽、余復嬰曾棲居在這里。復古洞前建有復古庵,又叫彭山精舍。宋代和元代時,都是道士棲居的地方,明代嘉靖年間曾經(jīng)重建庵院,以后廢圮。
金志陽,自號野庵,永嘉人,從來不梳理頭發(fā),人們看他披頭散發(fā)的,就叫他金蓬頭。他先是在龍虎圣井山結(jié)庵居祝有病的人,到他那里求醫(yī)。他馬上給人果子、餅等供品,病人吃了這些供品,病沒有不立刻好的。
有一年大旱,他站在井沿上,召喚龍。馬上有龍從井中騰起,接著漸漸漸變小,躍入他的袖子中,這時他口中念念有詞,念過偈語以后,將龍從袖子中放出來,天馬上下雨。
以后到武夷,居住在一曲的復古洞和止止庵,大冷天不生爐子,大熱天不搖扇子。至元年間,坐化在復古洞。10多天后,膚色仍然像活人一樣。
鄒錄事尸解幔亭峰
相傳秦時,皇太姥、武夷君、武夷十三仙在峰頂把五色朝霞化為錦布扎成彩亭,大會眾仙并設宴招待武夷眾鄉(xiāng)人。這峰也就叫幔亭峰。
“幔亭招宴”被收錄到著名的道教類書《云笈七簽》卷九十六《次清虛真人歌二章·其二》中:
“太子文學陸鴻漸撰《武夷山記》云:“武夷君,地官也,相傳每于八月十五日,大會村人于武夷山上。置幔亭化虹橋通山下,村人既往。是日,太極玉皇、太姥魏真人、武夷君三座?罩懈婧舸迦藶樵鴮O……”
在這則《武夷山記》中,太姥搖身變成了魏真人。這個魏真人,在西晉時投胎人間,成了司徒文康公魏舒的女兒,名叫華存。以后她拜小有天清虛真人王褒為師,在晉咸和九年(334年)到場谷飛升成仙。在仙界,她被封為南岳夫人,稱為紫虛元君,統(tǒng)轄衡山和天臺山大霍洞天。
據(jù)宋代祝穆所記的《武夷山記》,幔亭招宴的時間是秦皇二年(公元前220年),大約500年后魏夫人才出世,當時她就附在太元夫人皇太姥身上來參加幔亭宴?梢娚裣刹槐确踩耍裣捎蟹稚矸,又可以附身、轉(zhuǎn)世等等。不能像凡人那樣驗明正身。
這座幔亭峰,宋時,還尸解了一位神仙。
這個神仙只知道他姓鄒,不知道他名叫什么,北宋名相趙下也廉潔奉公,兩袖清風?h令任期滿以后,連回家的路費也沒有。鄒錄事賣了田,把所得的百緡的錢,贈送給趙下做路費。趙直不肯接受。鄒錄事說:“田業(yè)已經(jīng)賣了,失去了祖宗的田,賣田的錢又沒有什么可添置的。”趙下查詢以后,果然是這樣,才接受了他的贈送。
趙下離任后,鄒錄事也就離開妻和子,到武夷山修煉。得道后,尸解在幔亭峰。
云虛詞內(nèi)的三女仙
幔亭峰峰北有換骨巖,道書上說:“學仙的人,要在天臺注名、武夷換骨。換骨巖上有船棺和數(shù)函的蛻骨。相傳廬山羅道人曾經(jīng)在這里得到寶印元文。
唐天寶年間,有孔、莊、葉、三個婦女,從家鄉(xiāng)會稽到武夷山訪仙學道;棲居在魏王峰下。有一天,皇太姥降臨武夷山,授給她們九轉(zhuǎn)丹訣,指點她們到幔亭峰北尋覓修煉的地方。于是,她們在換骨巖云虛洞修煉,以后得道成仙,成為三皇元君。
云虛洞,在換骨巖北壁,洞府幽深、上下數(shù)層,長達10余丈。洞內(nèi)有石徑傾斜相通,石徑斷開的地方,古時用木頭架起棧道連結(jié)。
洞中有木樓兩間,上面不施片瓦。相傳孔、莊、葉三女仙就居住在這里,因此叫仙女梳妝樓。
宋治平年間(公元1064-1067年),武夷山大旱,孔、莊、葉三女仙化為三個道姑,把一個小葫蘆授給農(nóng)人江小三,教他用葫蘆招來大雨,解除了旱情。江小三為了表達他的謝意,到云虛洞找三女仙,洞上金字朱牌題寫著:“太素孔元君、太微莊元君、太妙葉元君!
三女仙用胡麻飯招待江小三,告訴他她們成仙的經(jīng)歷。說完,送江小三下山。江小三回頭再看時,不見了三女仙,只見三志巨石駢立。以后鄉(xiāng)人便把換骨巖旁的這三石叫做三姑石。他們還在云虛洞中立了兩專塊石碑。
知微子得道毛竹洞
毛竹洞,在獅子峰下,藍原澗東,相傳是眾仙游樂休憩的洞天。居住在藍原澗的藍原人,在砍柴時發(fā)現(xiàn)了這一洞天仙府,也常來這里與眾仙游戲。宋游九言在《毛竹洞》中寫道:
毛竹連云路欲迷,洞門深鎖落花遲。
曾孫幾度春風老,未了仙人一局棋。
以后,鄉(xiāng)民中出了幾個不肖了弟,對眾仙輕慢無禮,惹得仙人生了氣。一夜之間,石筍遍地,將前來嬉鬧的不屑子弟刺得鮮血淋漓。幾天后,洞天四周生滿毛竹,枝干扶疏滿洞垂,把洞天仙府深鎖其中,蔽藏不許外人知。從此,村人“老盡曾孫更不來”。
毛竹洞,洞府幽深。洞外有挨人石,進洞要側(cè)行貼著挨人石。這時,挨人石仿佛會搖搖晃晃地挨著入洞的人。初入時,小徑曲折陡峭,走到一半,才稍微平坦,洞的右壁懸崖削立,崖上毛竹參天連云。
宋時,有知微子和王通棲居在毛竹洞。
知微子,樵陽人,有的人說他姓孫,不知道他名叫什么,只知道他寫的一卷道書名叫《知微子》。
他曾經(jīng)在武夷山彩藥,居住在毛竹洞里,渴了喝山澗中的泉水,餓了就吃松果,以后得沖舉術(shù),成仙而去。
王通,永平人,在毛竹洞學道,能飛神御飛,呼招雷雨。宋治平三年(1066年)離開眾人到黃柏山坐化。詔封洞明普靜真人。
止止庵的兩仙人
李陶真,宋時東京人,熙寧末(公元1077年)到武夷山修煉,隱居止止庵,他給人看的公文憑證卻是唐開元時所給的,眾人都笑話他。
他喜愛吹鐵笛,嘹亮的笛聲好像會穿云裂石。每逢年節(jié),各道觀道士設宴,他都去赴宴。酒足飯飽以后,回房歇息。這時,道觀中的每一個房間都同時響起笛聲,大家感到十分奇怪。以后他居住到建平里的通仙巖,有一天,他留下一首詩告別眾人,詩中說:
毛竹森森自剪裁,裁吹一曲下瓊臺。
當途不遇知音者,指袖白云歸去來。
眾人只是聽到隱隱約約的笛聲漸漸遠了,卻不知他到哪里去了。
黃咸中,東陽人,曾經(jīng)到止止庵住宿,半夜,見到一個道人坐在石上呼叫著他的姓名,他走到道人身旁,道人告訴他說:“仙籍上有你的姓名,于是贈送他天書以及方寸銅印,并告訴他:“佩帶這銅印,可以濟世延年!
當時彩云捧月,因此道人叫咸中改名叫慶云,并說:“過七十年以后再與你會面。”咸中問道人姓名,道人說:“東南子!本万v空而去。
從此以后,黃咸中就拋開了家庭,到處游歷訪道,在洞空山棲居了20年,自號洞空子。
他晚年從洞空山回到武夷山,90年高齡才坐化。
許昔醉吟成仙詩
許昔,唐朝人。據(jù)他自己說,祖籍在高陽。他年輕時考進士,連連考不中。晚年時在王屋山學道,周游五岳名山洞府。他從峨嵋山經(jīng)兩京,又從芋襄、汴京到江淮茅山、天臺山、四明仙都,還曾經(jīng)棲居武夷山、霍桐山、羅浮山。
他在武夷山棲居時,曾在仙釣臺旁的懸?guī)r絕壁上題刻:
許昔自峨山尋偃月子到此
并題了這樣一首詩:
閬苑花前是醉鄉(xiāng),踏翻王母九霞觴。
群仙拍手嫌輕薄,謫向人間作酒狂。
他的筆跡龍飛鳳舞,令人驚嘆。有好事的人,追問他偃月子是什么意思?他的回答,使人無法聽懂。又追問他的身世,他說:“我是天仙,在昆侖赴宴時失了禮儀,現(xiàn)在貶謫到人間。”于是眾人都嘲笑他,把他當作瘋子。
他也不理會村人的嘲笑,整天泡在酒壇旁,只顧喝酒。
有一年,春和景明,他頭上插滿了野花,手里也拜著一大束花,手舞足蹈地上酒樓喝得大醉,哼著歌,騰云而去。
仙釣臺旁的那塊石巖,自從他題詩以后,也就稱為題詩巖,后人也紛紛在上面題刻。
清代詩人朱彝尊題了這樣一首詩。
題詩客去已千霜,寂寞人間失酒狂。
我亦謫來香案吏,試攜禿筆掃莓墻。
張湛乘云得道
上升峰在仙游巖左,又叫紫峰。相傳武夷十三仙之一張湛在這里上升成仙,從而得名。
張湛在武夷山天柱峰修煉了800年。一天他跟往常一樣,在明月西沉,晨曦初露時便到升真洞修煉丹訣。
突然,見到一團白云從遠處飄飄而來,飄到近處,卻是一匹白馬。白馬額寬身壯、四蹄生風,不是人間所有的。張湛覺得眼熟,卻一睦記不起在哪里見過。
這時,一縷紫霧籠罩了白馬,張湛豁然記起,800年前,這匹白馬騰飛在紫氣之中。它是武夷君的坐騎。
白馬在張湛身旁轉(zhuǎn)身、昂頭、揚蹄,示意張湛跟它走。白馬將張湛帶到金井坑邊一座尖聳童頂?shù)纳椒迩,突然沒了蹤影。
這時,只見這座山峰峰巔上紫霞環(huán)繞,天風颯颯。云空之中,傳來車馬環(huán)佩的聲音,接著,有青鳥在云天中飛舞。片刻間,眥霧充滿了洞天。張湛感到身輕如燕,他不由自主地隨著紫煙冉冉上升。
宋代天圣年間,浦城楊正臣擔任南安尉,他托病辭去職務,到了武夷。
一天,有道人要來見他,送進來的貼子稱張湛。楊正臣讓道人在南園歇息。那里夜里,月亮照得滿園像白天一樣,道人瀟灑地在園中漫步。突然,聽到鶴叫聲,兩只仙鶴飛來把道人載去。大家這才領(lǐng)悟到,這張湛是武夷十三仙中的張湛。趕緊叫仆人把名帖找出來看,名帖已經(jīng)化為一張白紙。
杜轄巖 草鞋仙傳奇
草鞋仙,明代萬歷時的人,居住在武夷山杜轄巖,每天編草鞋到街市上賣。以后好幾年不見他來賣草鞋,有人到他居住的地方,看見他尸體已經(jīng)枯干了,于是大家商議安葬他,可憐他赤裸裸的,特意做了壽衣。給他穿衣時,見他肢體柔軟,竟然可以扶起來坐著,大家都十分驚奇,于是鑿石為龕來安置他。
清康熙年間,王適庵到悟峰,有事請和尚衍操,兩人路過杜轄巖?匆姴菪梢路呀(jīng)腐爛沒有了,蛻身皮肉卻完好的,頭稍微低著,閉目跌坐,須發(fā)宛然。計算起來,已經(jīng)有100多年了。王適庵于是在石龕上鐫刻了“歙西程艮初”五個字。
王廣羽化水簾洞
王廣,武夷山人,小時候,失足落入水中,突然有一個神僧將他挾著撈出來。明嘉靖年間,在武夷山水簾洞學道,十分專誠刻苦,遇到異人指點傳授。他每當在路上走時,別人遠遠地看去,他有兩個身子。他自己定了時間,沐浴凈身,告別眾人,端坐逝世。第二天,鼓子峰道人看見王廣來,向他討回所借的木魚。他還給王廣。卻不知道王廣昨天已經(jīng)尸解。
武夷山中名道多
汪三寶、劉端陽歸根復命南溟靖
在隱屏峰頂南下半壁的一個巖洞里,鐫有“南溟靖”三字。這巖洞叫做南溟靖,俗稱狐貍洞。
靖,是魏晉以來天師道所設祭神用的靜室。到了南宋白玉蟾,才開始設靖庵作為教團的活動場所。
白玉蟾,道教南宗五始祖之一。在南宗五祖中,又數(shù)白玉蟾道徒最多,教團有一定的規(guī)模。白玉蟾并傳內(nèi)丹和雷法!皟(nèi)丹”以人身精、氣、神為藥物,養(yǎng)神修性、修煉成仙。“雷法”,是通過作法求雨祈晴,解除自然災害。
神霄雷法則以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為五雷,稱元神為人身使者、五臟之無為五將,按白玉蟾的說法即“內(nèi)煉成丹、外用成法”。(《玄珠歌注》)也就是用氣功來實現(xiàn)對內(nèi)健身養(yǎng)性,長生不老,對外祈雨求晴、消災治病的目的。白玉蟾,可稱為我國的氣功始祖之一。
“南溟靖”三個大字下還有一行小字。
大明隆慶戊辰秋章建昌新城端陽修
在這里創(chuàng)靖建的二個道士是汪三寶和劉端陽。汪三寶,江西貴溪人,字麗陽,號癡頤。從小修行,終身不娶。年輕時就離家遍游名山,善于詩文書畫,著有《野懷散集》,明代詩人徐通、徐興公兄弟倆對他的詩十分贊賞,稱為“奇警可傳”。汪三寶在《山居》中寫道:
幔亭峰下寒云外,流水飛花送小舟。
認宿山房清不寐,紫簫吹徹月華高。
詩寫得很清雅。劉端陽,建昌新城人,號古松。這兩個道士到武夷來“尋根”。內(nèi)丹神霄雷法祖師白玉蟾以武夷為家,武夷山與白玉蟾也就成了汪、劉的“仙根”。
汪、劉兩道士在嘉靖年間(1545年前后)到武夷,便宿在止止庵,拜謁其祖師白玉蟾。汪三寶還寫了《謁止止庵白真人祠》一詩:
杖履飄然海外來,平生蹤跡遍崔嵬。
琪花瑤草隨時采,紫府瓊樓次地開。
丹灶尚遺元谷石,茅庵猶傍白云堆。
衷腸欲對虛靈訴,月冷空山猿鶴哀。
這兩個道士要訴什么衷腸?用他倆的話說,也就是“復命”,就是在祖師棲息的武夷山羽化升天。
他倆選中了五曲的接筍峰,隱屏峰。接筍峰、隱屏峰下合上分,四面都是懸崖陡壁,奇險不可攀登。明代詩人張于壘稱為“此峰為華山影子或謂奇險勝之。”
汪三寶攀藤登上接筍峰,見這峰人跡不到,正好修真煉形,就高興地說:“此吾歸根復命之所也。”二道士就在這里架設木梯建庵。嘉請三址五年(公元1556年)道庵建成,稱元元道院。
道院稱為“元元”,汪麗陽取號“三寶”,都來源于內(nèi)丹神霄雷法的法語!稕_虛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話》中記有神霄雷法祖師王文卿的“家話”:“于人身,使者乃元神也,程雍(雷將之一)乃元無元精也,五臟五無為五將也!币簿褪抢追ㄖ兴贁z的雷神將吏,實即自身三寶(精、無、神),五行(五臟之無)。“元元”來自“元無無精”,“三寶”也就是“精、無、神”了。
元元道院十分清雅。道院旁有石欄,欄中植蘭萬計,蘭葉叢生如茭,四季花開不息,芬芳撲鼻,是建蘭罕見的珍品。又在石池內(nèi)種白蓮,蓮也是四季花葉長存。
元元道院建成的第二年,福建巡按樊獻科與福建督學使君宗臣到隱屏峰巔拜訪汪、劉兩道士,將元元道院改稱為懷仙館,將道院左側(cè)以巖石中鑿出的清泉稱為仙掌露,由宗臣書勒“仙掌露”三字。
嘉靖三十五年(1556年)兩道士在道院后又建了仙弈亭,還請鄒守益書額勒字石壁。
明朝廷的高官顯宦頻頻來訪,使劉端陽萌生“奏請靖額”的念頭,于是在隆慶戊辰(公元1568年)勤石修靖,稱南溟靖。
萬歷元年(公元1573年)汪三寶脫形(死)后,遺蛻被裸葬在接筍峰定心亭后的小樓內(nèi),這座小樓稱為棲霞所。這個巖穴因而又稱癡頤窩。大約明萬歷四年(公元1576年)劉端陽也脫形反真,藏蛻在南溟靖中。
汪三寶、劉端陽死后,懷仙館由劉隱虛、廖東陽、吳中虛棲居。
萬歷五年(公元1577年)姚身信游接筍后,又重建懷仙館,改為清微真館,館年久倒圯,在清順治十五年(公元1658年)由道士金象重建,改名隱屏仙居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