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張建光
應(yīng)該說是茶找上我。原來不知茶為何物,大概把它當作中草藥一類看待。上山下鄉(xiāng)茶場,種茶、制茶自然也就喝起茶來。先是醉心綠茶,后癡白茶,再迷紅茶,及至到武夷山工作,喜愛起武夷巖茶來。這一喜愛發(fā)展到不可救藥,確如古人所說,一日不可無此茶。哪天出差什么都可以忘記,惟獨不能落下武夷巖茶,否則終日打不起精神。不完全是主政一方的感情原因。一日,同學文友南強先生到辦公室看我,話題竟是武夷巖茶。我知道他寫小說、寫散文、寫科普讀物、寫評論,都非常成功。長篇小說在《福建日報》連載,散文多次獲獎,科普成為學生的課外參考。不知他何時竟喜歡起武夷巖茶來,潛心鉆研拿到了國家職業(yè)茶評師的職稱。就像奇文共欣賞,好茶當為天下人同飲。他撰寫了“武夷巖茶”專著,設(shè)立了“武夷巖茶”網(wǎng)站。時不時天南海北的茶客要茶,他代為購買,并通過郵局千里送茶,倒貼郵資也樂此不疲。他向我談起了紅袍之神、水仙之醉、肉桂之香、名叢之名、奇種之奇……我還從來沒有聽到過對武夷巖茶如此準確的體驗,如此精辟的闡述。說到會心處,不禁為他擊節(jié)叫好,連呼“上茶來!上武夷巖茶”。
武夷巖茶是什么?那天北京的朋友告訴我,真羨慕武夷山人!我以為所指廝守的山水,答復卻是巖茶。一茶在手,百事無求,講的是巖茶意味著幸福;有一國家機關(guān)領(lǐng)導來武夷山,我以君子之交淡如“茶”的名義贈他一份茶葉,他央告我不要這樣做。因為擔心上癮后,如此昂貴的價格會讓自己傾家蕩產(chǎn)的,講的是巖茶象征著財富;更多的游人到了武夷山,揣起十八道茶藝的說明,帶回好好實踐,從此改變了飲茶的習性,講的是巖茶好象人生;“千言與萬語,不外吃茶去”。禪茶一味,物我兩忘,淡泊明志。品出色,品出香,品出了哲理,講的是巖茶飽含文化;巖茶兼有綠茶之清香、紅茶之醇厚的優(yōu)點,不燥火、不苦澀、多種微量元素調(diào)理人身功能最有益處,講的是巖茶充滿保健。天下誰不說家鄉(xiāng)好,誰不夸自己的茶香。但是初識武夷巖茶卻很難激起人們的美感。沒有人贊揚巖茶外形,只有武夷山人自嘲其貌不揚, “粗枝大葉”。雖然沖泡之后綠葉紅鑲邊,雖然一張茶葉便是一條龍的形狀。也沒有人能很直觀地講清武夷巖茶獨特的感官審美,就連很多武夷山人也是“身在福中不知福”。有道是,小小巖茶,大大世界。
武夷巖茶首先最大表現(xiàn)了武夷的山水精神。陸羽茶經(jīng)有云,茶樹“上者生爛石,中者生礫壤,下者生黃土”。武夷山確為茶樹生長的上上之地。典型的丹霞地貌,火山爍巖、紅沙巖和頁巖,盡是爛石礫壤。陸羽還說,茶樹最喜“陽崖陰林”,武夷巖茶哪棵不長在崖崖壑壑?碧水丹山,幽澗流泉,80%相對溫度,2000毫米左右的降雨量,長年崢嶸云霧深鎖,“香含玉女峰頭露,潤帶珠簾洞口云”,所以“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鐘”,獨得天地之靈異。如此名山怎不出名茶?武夷巖茶性格更有如武夷山水。峰巒巖壑,秀拔奇?zhèn),清溪九曲,流出其間。唐朝孫樵擬人化的寫了品飲武夷茶的過程,開頭見面,武夷巖茶“面目嚴冷”,苦口難喝,實際上他的為人溫和而且正派,其甘如薺,堪稱人中君子。巖茶不是輕薄之輩,厚重如山,巖茶面冷心善,飲茶的感覺一波三折,曲徑通幽,有如“曲曲山回轉(zhuǎn),峰峰水抱流”。最絕還屬巖茶之香,它幾乎可以集中自然界所有的香氣,然后又可以逐一釋放出來。你能品到蘭花香、水仙香、桂花之香;你也能品到桂皮香、菖蒲香、姜母之香;你還能品到蔗糖香、奶油香或者特殊的豆乳之香。這種香不是青香、含香、漏香、浮香、悶香等不正之香更不是外來添加之香。它是真香、純香、本香。它香得自然連綿,留在杯底,停在齒間,直沁脾肺,存在心里。巖茶真的具有武夷山水“巖骨花香之勝”。君到武夷,看山水如品巖茶;君飲巖茶,杯盞間如見山水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