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當時經(jīng)營武夷茶的平遙新隆魁茶莊 |
近期,在中央電視臺熱播的《武夷茶文化》電視片,在國內產(chǎn)生了強烈反響。其中第2集講到晉商販運武夷茶。
晉商武夷販茶的史實
晉商販賣武夷茶,歷史上確有其事。這在山西榆次、祁縣、平遙等地和武夷山地方史志上都有記載,而山西方面資料多于武夷。
《崇安縣新志》載:“清初,本縣茶市在下梅、星村,道咸間下梅茶市轉赤石,下梅廢,而赤石興。紅茶青茶向由山西客,俗謂之西客,至縣采辦,運赴關外銷售!毕旅粪u家因做西茶生意而大發(fā)其財,成為下梅首富,其興建的下梅鄒家豪宅,系典型的清代建筑風格,是該處至今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落代表。下梅村也因之成為歷史文化名村,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合理的旅游開發(fā)。
晉商武夷販茶線路
山西晉商入武夷山大量販茶的時間,大體在清乾隆初年。當時清政府限制俄商到京貿易,中俄貿易統(tǒng)歸在雙方邊境的恰克圖進行。
晉商本來就有和蒙古、俄國貿易的基礎,得到清政府公開允許后,便積極利用此得天獨厚的條件大力開展對俄貿易,并將此路延伸到歐洲,其中主要茶葉。此條商路成了與“絲綢之路”齊名的“茶葉之路”,也成了晉商的發(fā)家之路。
晉商販賣武夷茶,開始是派員到武夷山采辦茶葉,雇請人挑運過分水關,到江西省鉛山縣河口鎮(zhèn)(當時系江南大碼頭),裝船順信江下至鄱陽湖,再至漢口,溯江西上到漢水,由漢水到襄樊,由唐河到河南社旗鎮(zhèn)(今社旗縣,此處為晉商轉運茶之點),爾后用馬幫馱運北上,經(jīng)洛陽,過黃河,越太行山,經(jīng)山西晉城、長治,出祁縣后,就改換畜力大車北上太原、大同,至河北張家口(或歸化),再換駱駝至庫倫(今烏蘭巴托)、恰克圖。全程7000余里。由于晉商極具謀略,又注重信用,很快取得了俄商及俄政府的信任,后來又把茶葉生意遍布于俄國,并擴延到其他東歐洲國家,使“茶葉之路”增長到13000多里,形成名符其實的“萬里茶路”。鴉片戰(zhàn)爭后,改南下福州,水運到天津,轉運至山西。
晉商對武夷茶情有獨鐘
在清代之前,武夷茶已有往蒙古進行“茶馬互市”,并有少量進入俄國,得到蒙古和俄國人的欣賞。為此,乾隆特別是道光、咸豐年間,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河南已大量產(chǎn)茶,但晉商還是不遠幾千里,越過河南、湖北、江西,到福建武夷山來采辦茶葉,說明武夷茶品質優(yōu)異,已為晉商的客戶所認同。
當時的武夷茶,主要是烏龍茶和紅茶。武夷烏龍茶是從炒青綠茶制作工藝演變而形成的,它具有綠茶清香,又具有經(jīng)過部分發(fā)酵的醇厚,深為時人贊賞。清代錢塘才子袁枚于乾隆五十一年(1786)在武夷山品飲烏龍茶后,發(fā)出感嘆:“故武夷享天下盛名,真乃不忝”。
武夷“小種”紅茶,由于出于桐木高山云霧之中,且采取松煙熏制,所以味香水濃,還具桂圓湯味,深得歐美人士青睞,自然也得到俄國人的好評。
晉商武夷山販茶的做法
晉商初到武夷收茶時,都采用散茶打包。如此包裝不但體積寬大,而且容易受潮霉變。后來晉商將散茶改制成磚茶,既方便了運輸,又不易受潮霉變。如今還存有當時制壓磚茶的模具和收茶票據(jù)。
晉商將購販類武夷茶,大獲其利,積累資本后,就定山包銷,穩(wěn)定了貨源,后來便進一步在武夷山下梅等地購山種茶,自采自制自銷。多時達三萬畝,極具規(guī)模,大獲其利。武夷茶也因此更是紅極環(huán)宇,甲于海內外。 注:圖系山西平遙政協(xié)文史辦提供
(黃賢庚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