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武夷山三教中,道教占主導(dǎo)地位。道教稱天下有“十大洞天”、“三十六小洞天”、“七十二福地”。武夷山是“三十六小洞天”之一的“第十六升真元化之洞”,乃洞天仙府。武夷山清溪九曲,三十六峰、九十九巖,命名大多與道教有關(guān)。真是“六六三三疑道語,崖崖壑壑競仙姿”。武夷山道教在北宋時非常興盛,真宗年間(1009年)建宮、觀、堂達(dá)300多處。如著名的有沖佑觀、天游觀等,其代表人物有呂洞賓、白玉蟾、劉碧云等,F(xiàn)在桃源洞內(nèi)建有桃源道觀。桃源洞內(nèi)巖壁上,還雕刻著巨大的老子像,堪稱“老子天下第一”。因?yàn)槲幕,茶所以能“和天下?
在論茶活動進(jìn)行當(dāng)中,三教泰斗結(jié)合各自的宗教思想展示了墨寶,為此次聚會題詞,闡述“茶和天下”的要義:儒教提倡“以和為貴”,佛教主張“心即是佛”,道家崇尚“天人合一”。
“和、靜”是儒釋道三教所追求的一種崇高思想境界,在他們看來,能達(dá)到“和、靜”是一種最理想的精神境界。只有達(dá)到“和、靜”的境界,儒家就能“治國平天下”;佛教就能“頓悟”成佛;道教就能得道成仙。
儒釋道三教推崇的“和、靜”,恰與茶的稟性“蘊(yùn)和、寓靜”相一致。因此,茶便與儒釋道結(jié)下不解之緣。朱熹在武夷山授徒講學(xué),聚友著述,以茶論道,斗茶品茗,不僅寫下不少詠茶詩篇,而且親自攜簍采茶,并引為樂事。唐代河北趙州從諗禪師,活到120歲(778-897年),是位長壽禪師。他有個著名的“吃茶去”的典故。凡到觀音禪院去拜謁他者,不管怎樣他別話不說,只說“吃茶去”。趙樸初先生有“七碗茶受至味,一壺茶得真趣。空持千百偈,不如吃茶去”的詩篇,生動體現(xiàn)茶禪一味、茶禪相通的意境。
王魯湘在提問中說:“這一次的聚會里有兩個關(guān)鍵詞,一個是緣,一種很深很深的緣分;再一個就是和,這個詞以茶為載體。印象中的茶,有說茶禪合一的,更多人的看法是茶可以去病延年。而現(xiàn)在,茶和儒釋道三家思想相融合之后,升華到一個極高境界:茶和天下。這給所有與茶打交道的人,提出了新的命題,希望三教泰斗給我們破題,今后可以借此將茶的文章繼續(xù)做下去!
王魯湘問儒教泰斗湯一介:為什么能和,怎么和?
“中和”美學(xué)思想貫穿整個中國茶道,儒家對“和”的詮釋在茶事的過程中表現(xiàn)得淋漓盡致:一是在泡茶時表現(xiàn)為“酸甜苦澀調(diào)太和,掌握遲速量適中”的中庸之美;二是在待客時表現(xiàn)為“奉茶為禮尊長者,備茶濃意表濃情”的明倫之禮;三是在飲茶過程中表現(xiàn)為“飲罷茶敬方知深,贊嘆此乃草中英”的謙和之儀。
湯一介回答,《易經(jīng)》中提出“乾道變化,各正性命,保合太和,乃利貞”。就是說,天的變化是無窮的,是不斷發(fā)展的,每個事物包括每一個人,都應(yīng)該有他一個合適的地位,在這個地位上,他一定要保持祥和的心態(tài),不要一邊高一邊低,一切就能順利。喝茶,有助于讓人產(chǎn)生希望一切事物都能在他合適的地位、順順利利地發(fā)展的想法,起到非常美滿的作用。
任法融也表示,喝茶是中國人的好禮節(jié),接待客人時,先奉上一杯茶,能夠讓來客心平氣和。
道教崇尚清靜無為,于自然恬淡中求生命的延續(xù)與超越。而茶契合自然,采天地之靈氣,茶性儉而清和、自然淳樸,道教認(rèn)為長期飲茶可使人輕身換骨,除卻污濁之氣,又可修心養(yǎng)性,有助于修煉。
中國文人在品茶時寄情山水、忘情山水,親近自然的傾向都與道教崇尚自然的理念有著莫大的聯(lián)系。而且在茶事上的求真、求自然的原則也受到道家“返璞歸真”理念的影響。
茶的“本色滋味”,與禪家之淡泊自然、遠(yuǎn)離執(zhí)著之“平常心境”相契相輔。佛教中人通過喝茶的實(shí)際生活,在心路歷程上,凈治明相,觀察自心現(xiàn)量,清除自己心靈所受的污染,善自心現(xiàn),遠(yuǎn)離塵垢,消除煩惱,還自心本來清凈。一誠法師說:“喝茶人能心靜平淡,平和,就不爭吵,不爭吵就無戰(zhàn)爭,天下就和平!痹蒜智逵U師《癡絕翁所賡白云端祖山居謁忠藏主求和》詩也曾云:“閑居無事可評論,一炷清香自得聞。睡起有茶饑有飯,行看流水坐看云!辈枧c禪相互輝映,體現(xiàn)了一種超然的人生境界。
與儒釋道結(jié)合,茶形成文化園中一朵奇葩。道即人道(《禮記》人道稱:是故人道親親也),促進(jìn)人與社會的和靜,人與人的和樂;道亦禪悟之道;道又是“天人合一”、人與自然和諧之道。
裴禮輝/文 盧國華/攝
|